欢迎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当前位置: 首页>>论文反响>>正文

2018-2020摘要、作者简介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9日 11:45

 

 

2018年第一期

 

蔡元培与青年毛泽东

——纪念蔡元培任职北京大学校长100周年

摘要:五四运动前后,青年毛泽东曾两次前往并留居北京,得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多方关照、支持和帮助。蔡元培有启于、有助于且有益于、有恩于青年毛泽东,使他有机会阅读了一批进步书刊,加入了几个学术社团,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接触了一批人生导师,为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和思想基础,开启了其人生后续发展重大转折的关键一步,甚至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毛泽东对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民族伟人”、“学术领袖”、“五四先导”、“真是好人”等高度评价,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蔡元培的无比崇敬、感激与深切怀念。

作者简介:韩延明(1959—),男,山东肥城人,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方法论意蕴

摘要:习近平同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和论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相统一的思维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主导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形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维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作者简介:蒋翠婷(1987—),女,湖南永州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变立场还是思维方式?

——再论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本位论”

摘要: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论的确立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现代的标志。这一理论不但颠覆了旧式儿童观,也奠定了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置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效用。然而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可能产生悖离初衷的负面效应。儿童本位论建立在儿童/成人具有本质差异的二分式假设之上,若片面强调其特殊性而淡化共性,将导致儿童文学成为儿童唯一能够阅读的文学以及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超越儿童本位论,其理论意义在于超越本位论。儿童本位论批判的实质不是立场批判,不是批判“以谁”为本位,而是思维方式的批判。儿童文学需要突破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话语框架,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里走出来,走向问题,走向实践。

作者简介:杜传坤(1973—),女,山东平原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

张爱玲的服饰体验和服饰书写研究

摘要:张爱玲对服饰有充分的理解和体验,她不仅在现实中穿戴别具一格,而且在创作中借助服饰书写捕捉人物灵魂,或暴露阴暗的人性,或展现苍凉的人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中的服饰意象,深化了服饰话语的文化意蕴。服饰书写是张爱玲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性格和地位、命运以及揭示生存处境与人性内涵的重要手段,更是走进张爱玲内心世界并深入探讨其小说文本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的切入点。

作者简介:陈夫龙(1975—),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国对网络反恐国际法的参与

摘要:恐怖主义问题一直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顽疾。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展恐怖行动,网络恐怖主义产生。网络恐怖主义结合了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全球化的特点,给国际社会的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社会对此非常重视,尝试通过国际合作遏制网络恐怖主义发展。我国重视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不仅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进行对话合作,推动反网络恐怖主义国际法的建设,还通过完善国内法等方式应对网络恐怖主义。我国在网络反恐中的积极参与,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维护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随着网络反恐国际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将在其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黄德明(1968—),男,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凯(1989—),男,山东聊城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论作为损害赔偿原则与责任承担方式的恢复原状

——以侵权法为中心

摘要:在中国的民法语境中,恢复原状具有双重属性:一为损害赔偿之基本原则;二为具体责任之承担方式。作为损害赔偿基本原则之恢复原状,它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具体责任承担方式,旨在维持权利人权利和利益的完满状态,并防止受害人因侵权而获利,故而此意义上的恢复原状衍生出了完全赔偿和损益相抵两项赔偿原则。作为具体责任承担方式的恢复原状,和其他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式并列,是一种独立的责任承担方式,它具有独立的调整范围和独特的制度功能。

作者简介:王智嵬(198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警察学院法律系助教,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赵继伦(1955— ),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姨服”重于“舅服”所蕴含的上古婚姻遗俗

摘要:《仪礼·丧服》篇详细、系统地记载了与宗法制度互为表里的周代丧服制度。周代丧服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重宗亲、轻姻亲,用《丧服传》的话说就是“外亲之服皆缌”。可是,《仪礼·丧服》却将从母(即姨母,亦即母之姊妹)之服定为小功五月,而将舅(母之兄弟)之服定为缌麻。为什么要将从母之服定得重于一般的外亲之服呢?根据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考察来看,《仪礼·丧服》中“姨服”重于“舅服”的丧服规制实际上蕴含着我国古代普那路亚家庭与对偶家庭时代婚姻遗俗,反映了历史上“姨”曾经有过比“舅”更亲密的关系,是对那段婚姻家庭关系的遥远追忆。

作者简介:丁鼎(1955-),男,山东莱西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

文化自信视阈下“三俗”文化的应对策略

摘要:以庸俗、低俗、媚俗为主要内容的“三俗”文化在我国文化生活中长期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后党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论断,要以文化自信的态度、实力和精神,积极清除“三俗”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应对“三俗”文化的策略,前提是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方式是要拥有对待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根本是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创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王会(1982—),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夏从亚(1961—),男,江苏沭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国新工党提升制造业水平的举措

摘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英国最早经历了制造业相对衰落的非工业化进程。新工党指责保守党政府过度注重金融业和服务业,忽视英国的制造业发展,从1997年布莱尔新工党上台,围绕“制造业高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原则,实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创新产业以及发布振兴国家制造业的战略来提升英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些政策成功地使英国经济实现了从制造型向知识型的转变,并确定了价值竞争而非成本竞争为未来英国制造业发展的主题。不过,如何处理好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平衡,真正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这是新工党政府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对后任政府的一大挑战。

作者简介: 毛锐(1969—),男,浙江宁波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

摘要:抑郁和社交网站使用存在关联关系。一方面,社交网站可以让使用者便捷地浏览他人呈现的积极信息而诱发自动的上行社会比较,进而诱发或加剧用户的抑郁状态;另一方面,社交网站也有助于使用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建构更多元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积累更丰富的社会资本,进而可以预防或减轻用户的抑郁状态。通过对二者间复杂的关系机制进行文献梳理,详细地分析和阐释了分歧性研究结果的可能原因,展望未来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陈光辉(1982—),男,山东昌邑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张文新(1962—),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后现代心理学随之兴起。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对当代主流社会心理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开展。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包括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考虑文化的因素以及在网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研究。

作者简介:马晓羽(1989—),女,吉林柳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葛鲁嘉(1956),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绿色增长是将旅游业发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方面的全新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开展旅游业绿色增长研究有助于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可通过建立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水平,从绿色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禀赋、绿色政策支持和资源环境质量等方面解析2001-2015年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演变过程,并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业投资水平、环境治理以及教育投入等方面分析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田磊(1979-),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张宗斌(1965-),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力资本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变动的行业差异与门槛估计

摘要:采用我国制造业13个行业1992-2015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变动的行业差异与门槛效应,其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出口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在13个行业中,只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人力资本与出口比较优势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中仅存在着人力资本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单向因果关系。进一步说,研发人员数量对行业出口比较优势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单一门槛值之下,无论行业研发人员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对出口比较优势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超过门槛值之后,无论行业研发人员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对出口比较优势提升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李建萍(197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辛大楞(1986—),男,山东安丘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

从供求关系角度看科举的出路拥堵问题及近代废科举的意外后果

新时代“互联网+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应对逻辑转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二期

 

重探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人类性审美特征*

摘要:如果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茅盾从理论形态上提出“世界文学”范畴,并对其人类性审美特征给出预设;那么真正从创作形态上最早呈现出丰盈鲜活的人类性审美特征的就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女神》。重探之,《女神》至少从四个大层面上体现出感人至深的新颖独特的人类性审美特征。这些浪漫主义的完整的人类性审美特征未能弘扬光大,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因。历史推进到当下中国新时代,为《女神》人类性审美特征的重现及其审美传统的赓续,提供了良好机遇。

作者简介:朱德发(1935—),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女性视阈中的历史与人性书写

——以《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和《陆犯焉识》为例*

摘要:严歌苓在《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陆犯焉识》等长篇小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女性视阈中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让她的作品溢出了以往宏大叙事所覆盖的主流历史的叙述法则。《寄居者》是“沪版的辛德勒名单”;《金陵十三钗》是女性视阈中日本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还原;《小姨多鹤》可以视之为“抗战后叙事”,小说叙述采用限知视角和限制性叙事策略——兼具多鹤作为日本女性的“异族女性视角”与其他人的有限视角;《陆犯焉识》是一部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磨难史与家族史,表达了“始终错过的矢志不渝的爱”的“归来”主题。严歌苓将“中国故事”在历史维度的打开和呈现,不是很多研究者所说的纯粹的“他者”叙述,而是叙述里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是可以和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叙述相兼容的,更可以给中国当代文学在历史层面的叙述,提供可参鉴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刘艳(1976—),女,山东安丘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编审,博士。

关于《西湖二集》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湖二集》之前有《西湖一集》,已佚。《西湖一集》与《西湖二集》先后编成,总称《西湖小说》。《西湖一集》不可能是《西湖游览志余》。作者“周清源”或作“周清原”,以作“周楫”或“周清源”为宜。周清源受其师虞德园佞佛影响较大。《西湖二集》以故为新,其价值主要在有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自觉投注:一是惩恶扬善的意图;二是“骂世”的态度。前者为普通人说法的金玉良言;后者既见作者“狂士”的性格,又开后世以小说“骂世”之先河,某些描写如“胡少保平倭”等客观地显示了历史的真实性。其叙事模式和手法较宋元话本有若干变化,如“入话”即“引子”或“头回”不拘一格,插入诗文数量与种类更加丰富,频引《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戏曲作品,以及以学问入通俗小说等。

作者简介:杜贵晨(1952—),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判定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现代性社会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定。现代性奠定于资产阶级革命基础之上,按照资本的逻辑(市场经济法则)展开。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政治国家的内在权力结构以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结构精神折射的现代性精神。物的依赖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定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是现代性的根本法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是现代性的内在逻辑;信仰和宗教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要求;市场、制度、契约基础上的现代性精神是现代性的精神折射。马克思的现代性判定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启示。

作者简介:王清涛(1966—),男,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债权让与中原合同解除权行使规则探析

摘要:我国《合同法》第八十一条确定了债权让与中从权利附从主债权移转的制度,并规定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从权利除外。但是,对于各种类型从权利的移转和具体行使问题,在理论界仍存在不同观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试以原合同解除权这一从权利为研究对象,在扩张解释《合同法》第八十一条的前提下,通过考察从权利与受让人债权请求权结合之后的功能,来判断从权利是否与让与人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同时在兼顾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权利义务相统一、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初步构建债权让与中原合同解除权行使的具体规则。

作者简介:王宏(1967) ,女,山东沂源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

再论英国普通法的理性特质

——以学术史上的两次争议为考察对象

摘要:在法学领域,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英国普通法的理性问题仍存在一些模糊或不准确的认识。这种态势对我国借鉴英美法经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对学术史上两次关于普通法理性问题争议的再梳理,有助于我们更为系统全面地阐释英国普通法的理性特质,展示普通法所具有的高级理性,这对于我们准确客观地认识评价英美法,更好地借鉴其法治经验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刘吉涛(1974—),男,山东即墨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画报”中的“港市想象”

——以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为中心

摘要: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与施政者追求的“治世”理想步调一致,借助频繁出现的“意象”——泳装少女、运动中的青少年、展览会盛况——将青岛想象成乱世中国里一处“世外桃源”,进而使这种城市精神区别于北平的陈滞与上海脂粉气十足的“摩登”,在建设“本位文化”的同时提供了完成“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国家玮(1983—),男,吉林吉林市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论地方戏曲的“同质化”倾向及其应对之策

摘要:目前,地方戏曲“同质化”倾向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戏曲向话剧、影视等艺术形式的趋同,使戏曲作品的非戏曲化特征明显;二是剧种之间在表演、唱腔以及舞美等方面的趋同,使地方戏曲由此变得面目模糊,辨识度低。因此,在恢复挖掘濒危戏曲剧种的同时,既要确保剧种的多样性,又要促进剧种的创生性。任何违背戏曲自身美学规范的创新和探索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戏曲创作应该自觉地扎根传统,重视不同剧种的本体性、独特性,树立戏曲文化自信,向经典作品学习,形成具有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和唱段,培养在行业内叫响的代表性演员,这是当下对抗剧种趋同的有效办法。

作者简介:周爱华(1971—),女,山东临清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教授。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翻转课堂是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在实践探索中暴露出模式设计不科学、不规范,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欠缺深度融合的问题。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由问题中心、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五个教学原理组成,作为一种处方性教学设计原理,可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翻转教学两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异步性与一致性相结合、模式化与灵活性相结合、完整性与留白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简介:亓玉慧(1985—),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高盼望(1982—),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代际差异研究

摘要: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教育行为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整体较为开放,但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这为我们思考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示我们在教育政策制定、教师教育、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不同年代出生的教师教育观念的代际差异,并合理运用差异,取长补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者简介:王飞(1982—),男,河北保定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徐继存(1967—),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汉唐时期“五经”学系统的内部调整与发展

摘要:自汉迄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五经”学系统内部有较大的调整与发展。首先,“五经”经传的地位有升有降,在《春秋》公羊学、《仪礼》地位明显下降的同时,《礼记》《左传》的地位显著上升,并最终跻身于“五经”的行列。其次,“五经”经传的传本大多从今文经变为古文经(或伪古文经),且由经书单行本变成了经传(注)合编本。再次,经书注解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西汉今文经的专经之学,到东汉古文经的兼综之学,再到南北朝的义疏之学,经历了从注“经书”到疏“经注”的转变,且注释的重点从侧重名物训诂发展到开始侧重义理。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整与发展,为唐初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确定“新五经”学,奠定了学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九经”“十二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汉唐之间的“五经”学系统,这充分说明既有的“五经”学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经学研究面临新的变革。

作者简介:王培峰(1979—),男,山东莒南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讲师,博士。

稿本《雷州记》考述

摘要:《雷州记》一卷,清李廷棨撰,为其手写底本,仿唐宋人小体文字,叙述雅洁,记述作者雷州见闻,对雷州山川形势、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物产风物、人文胜迹的记载,多有裨于雷州史料之处。对地方俗传讹论、夸大附会之说,辩证纠谬,许多记述可补地方史志之阙,是珍贵的地方文献,对研究作者生平事迹、师友交游以及雷州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雷州记》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而《雷州府志》最晚成于嘉庆十五年,嘉庆以后无志,故《雷州记》所记多可补志书之缺,成为史料的重要来源,对雷州乃至广东新方志的纂修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王恒柱(1964),男,山东郯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电视访谈语篇中话语标记的功能分析

摘要:电视访谈语篇是在话轮内部和话轮之间两个不同层次上动态建构起来的对话体语篇,具有动态性和连贯性等鲜明的语篇特征。着眼于内容,电视访谈语篇具有话题延续、话题延伸、话题转移三种不同的话题推进模式。着眼于形式,话语标记彰显其语篇组织和人际互动的突出价值,参与这种特定语篇的组织、话题推进、唤起听话者的注意、表明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连贯的话语、维持交际的正常进行。

作者简介:刘静敏(1962) ,女,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桂馥《札朴》标点琐议

摘要:桂馥的《札朴》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此书在清代有两个刊本,后来又有1958年商务印书馆的断句本和1992年中华书局的点校本。目前学术界对这部书的研究比较热,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的人较多,所以,中华书局于2006年又再次印刷。但是这个本子断错句子、用错标点的情况比较多,这就影响了对《札朴》的阅读和研究。为了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更好地利用古籍,有必要对《札朴》点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作者简介:张金霞(1963—),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三期

徐福与海上丝绸之路考辨

摘要:秦代方士徐福率大批人员东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外文化交流。徐福的船队从琅琊出发,沿山东半岛海岸线行至芝罘岛后,经庙岛群岛至辽东半岛,再沿海岸线驶向朝鲜半岛,目的地为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列岛。徐福集团在朝鲜半岛东南部建立了辰韩,对日本弥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徐福东渡不仅使韩日社会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拓展和繁荣了中韩日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张炜(1956—),男,山东龙口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祁山(1949—),男,山东莱州人,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摘要:“红色经典”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经典的艺术成就和美学贡献,在于它的崇高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崇高源于人类的历史实践。主体在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呈现为文学艺术的独特的崇高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本身具有崇高性,革命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成为具有崇高美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的崇高美表现为崇高的思想情感、崇高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崇高的文体风格。这是“红色经典”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经典的独特的东西,也是“红色经典”对于文学史和艺术史的贡献。“红色经典”的价值意义还在于它把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得以传承下来,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审美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作者简介:李茂民(1969—),男,山东金乡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鬼派”小说平议

摘要:台湾的“鬼派”小说,约盛行于1962-1971年间,是台湾武侠小说“四大流派”之一。“鬼派”之说,由叶洪生首先提出,并予之较低的评价,其影响极大,故论者向来皆持贬抑之心看待“鬼派”。实则,“鬼派”虽取法还珠楼主中的“邪魔外道”之恐怖、血腥,但并非叶洪生所谓之始于诸葛青云的《夺魂旗》。从创作时间来看,田歌乃是最早的“鬼派”创始者,陈青云继之,在当时与武侠漫画共生下,带动一时风潮。从其成就而言,陈青云则允称为“鬼派大当家”。“鬼派”从用字上即可看出其“非鬼即魔”的特色,其“恨意”充盈,喜用阴森鬼魅之场景、血腥残酷之场面营造气氛,而以“隐情”“偏激的人物性格”“迅急快速”的节奏,带动故事发展,以曲折离奇取胜。因而较乏人性深刻的摹写。“鬼派”曾吸引过相当多的读者,而以阴森恐怖的气氛创作小说,未尝不能发展成一别具特色的武侠体式,“鬼派”小说也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简介:林保淳(1955—),男,台湾新竹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西方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范式与主题

摘要:在西方的消费社会阶段,文化消费日趋繁荣。西方学术界对于文化消费理论的研究有四种成熟的范式: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将文化消费视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消费异化让人失去了批判和反省的能力;社会学研究者将文化消费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影响文化消费的复杂外在与内在因素,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阶层的区分;经济学家的文化消费理论着眼于研究文化经济与文化消费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运行机制等问题;生态学研究者则注重研究文化消费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营造生态文明和建设新型社会的促进作用。要对文化消费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必须整合多学科的、跨学科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消费研究体系。

作者简介:李辉(1976—),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CISG统一解释及适用中参考外国判例法的合理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简称CISG”)作为不同政治及法律制度相互妥协的产物,其诸多缺陷日渐凸显,但又不能像国内法那样可以随时修改,致使许多国家法院经常适用国内法来解释公约,以至于作出相互冲突的判决,有悖于CISG关于统一解释和适用的要求,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各国法院在CISG解释中,适当参考外国判例法,发挥其补缺填漏的职能,无疑成为统一解释和适用CISG的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法史上,法院依照先例作出裁决早已成为通常做法;法理上,外国判例法补缺填漏的职能,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实践上,外国判例法在许多国家法院的司法实务中,已经成为可考虑的优质资源,有助于CISG的统一解释和适用。各国法院在CISG案件审理中,应该采用慎重且灵活的策略,既要严格甄选适当的外国判例法,充分发挥其补缺填漏作用,又要针对外国判例法的特点,结合个案及其他资源来综合考量,切实实现CISG的消除国际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宗旨。

作者简介:姜作利(1956—),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语言统一的奋斗: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育实际效果评价

摘要: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育的推行,本质上是中国语言界对于推广标准语言奋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上,无论是对汉族小学校,还是对少数民族小学校,其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很多。但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育的实施,为中国语言统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亦有其价值。

作者简介:朱季康(197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古希腊英雄神话的德育价值探微

摘要:古希腊神话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叙述,更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的认知、对人类文明社会初期的描述。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洗礼,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典故依旧对现代社会生活及道德教育的诸多领域产生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皆为世俗凡人中的豪杰,他们多是彼时社会部落首领的化身,是社会道德价值的主要表征之一;另一方面,神话中的英雄更是部落集体力量与智慧的化身,典故集中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与社会的艰难历程。探析古希腊神话中英雄的道德品质之基本要素,可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镜鉴。

作者简介:于洪波(1962—),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郭玲(198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生。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摘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延续中华文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需要,也是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融共进;科学认知传统文化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的辩证统一,坚持在继承中发展;着力阐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在转化再造中丰富内容和更新形式;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统筹协调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实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飞跃;坚持中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交流互鉴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简介:王增福(1982—),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

——以鲁国大司徒为例

摘要: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大司徒最为典型。鲁国大司徒担任冢卿,决策国家大事,掌控内政,主导邦交、军务,在某种意义上是战国时期将和相的滥觞。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大司徒季氏衰微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此后鲁国社会最终实现转型。鲁国大司徒职掌变化和地位沉浮集中反映了鲁国乃至春秋战国社会巨大、深刻的变动。

作者简介:张磊(1979—),男,山东梁山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人类艺术传播行为法哲学考察

摘要:艺术传播权利是艺术传播主体在人类社会政治共同体中天然享有的从事艺术交流传播行为的一种自由或资格。同其他权利一样,艺术传播权利也是人类主体性、自身利益和自由意志的彰显,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特征,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受到政治权力、社会舆论和法律权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艺术传播权利不仅是艺术传播主体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也由艺术生产主体和艺术接受主体所分享,它在艺术传播客体和艺术传播媒介中表征为权力,标志着人类感官的延伸。阐明艺术传播权利的内涵与边界,是建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当代艺术秩序的必要环节。

作者简介:马立新(1966—),男,山东章丘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模式建构与网络转型

——中国影视剧“家国叙事”传统研究

摘要:中国影视剧中的“家国叙事”传统,承袭了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家国叙事手法。这一极具民族传统特性的叙事模式,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家国同构”式文化秩序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影视剧“家国叙事”模式在创作中不断丰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以“宏大史诗风格”“复杂‘家族树’状结构”“群像式圆形人物塑造”以及“跨地域性文化景观呈现”为主的艺术风格。21世纪以来,影像“家国叙事”历经网络新媒体语境的冲击,开始迈入网络转型期。当下影视剧创作中的“家国叙事”传统,正逐步更新其原有的美学风格与具象叙事手法。

作者简介:李金秋(1981—),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四期

近十年来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

摘要: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在国外的境遇与国内对郭沫若的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反差。郭沫若研究不仅走出了中国,而且在国外影响越来越大:由外国学者发起、在国外名校注册成立了国际郭沫若学会;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高端学术论坛在国外频繁地举行;郭沫若研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展开。这标志着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推进和扩展。十年前,国外的郭沫若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不仅研究者数量少,而且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呈散兵游勇状态。近十年,随着国际郭沫若学会和国内学者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的开展,国外的郭沫若研究专家逐渐形成合力,初步发挥了合作攻关的优势。郭沫若研究这一中国的学术课题,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关注和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方兴未艾的国外郭沫若研究景观背后,有许多来自国内的重要推手。中国境内有关机构、高校及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化。

作者简介:魏建(1958-),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当代成长题材小说中“父”与“子”关系的变奏

摘要:个体生命自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精神成长历程,作为成长题材小说所要表现和聚焦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父辈”与“子辈”内在与外在关系的理解与描绘。中国当代成长题材小说中,“父辈”与“子辈”关系的变奏,反映出社会文化与家庭伦理的深层次变迁。在这些作品中,父子关系模式经历了从尊崇父亲到审视父亲、背离父亲,再到寻找父亲、理解父亲、与父亲和解的变奏。正是在对父辈的困惑与质疑、反叛与戏谑、失落与寻回的精神旅程中,子辈得以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走向成熟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郑利萍(196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

民国学者的七绝体式批评及其方法论意义

——以冯振、胡小石为中心

摘要:体式探讨是民国学者七绝研究的两个重心之一,其代表性著作为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和胡小石《唐人七绝诗论》。前者以诗中对诗意组织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字”为标准并兼顾诗句之间的意义类型,分析所选诗作为五十六种;后者则首次提出“勾勒字”的概念,以“勾勒字”与诗中的时空变换特征为标准,结合创作实际,分析七绝结构类型为“正格”十七种和“变格”一种。从诗学史的角度看,冯、胡二著是对古代诗学中分格总结诗歌篇章结构与总结诗中用字两种理论体式的革命性综合,冯著根植传统,胡著则更具时代性特征。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冯著采用传统的诗学论著体例,“以归纳之方法,阐七绝之结构”;胡著则部分借用“外来的意念”来“照清楚”七绝体式结构,殊途同归,皆成楷模。这启发我们:研究中国的学术问题,固然需要“外来的意念”之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以比较的方法与眼光,“把中国还给中国”。

作者简介:李江峰(1978—),男,甘肃正宁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梅尧臣题画诗考论

摘要:梅尧臣的题画诗约有4560首,据其题画诗考察,他参与的大型诗画雅集活动约有8次。这些雅集活动展示了宋初诗歌与绘画之间的互动,即文人以曝书画会、写真会、观画会、游历会等各种集会形式观赏绘画,并以品鉴、题咏、唱和等方式围绕绘画展开写作。这种聚会极大促进了梅尧臣题画诗的创作,也影响了其题画诗的书写方式。他的题画诗具有以“观”为中心展开叙述和“绘形传神”的创作特点;同时以诗论画,参与了宋代绘画史的建构,是探索北宋诗画关系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吴瑞侠(1976—),女,安徽天长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怀东(1966—),男,安徽广德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品格探析

摘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与发展;从实践基础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发展方式的理论成果,其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发展实践之中;从价值向度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提供一种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孙余余(1982—),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

摘要: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它包括“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逻辑架构、“仁政”或“王道”的价值主体、“民生为本”及“善治”的功能属性、“德主刑辅”和“三纲五常”的制度化设计、“君权天授”及君民互为依存的国家构想、“大同”世界与天道公平的社会理想等。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汉代的政治运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季桂起(1957—),男,河北南皮人,德州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

论中国近代慈善组织的征信方式及其演变

摘要:慈善组织的征信方式,就是慈善组织通过公布确切的证据从而获得社会信任的方式。近代以来,慈善组织的征信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编印《征信录》、登报公示和聘请会计师查账。这三种征信方式并行不悖,相互印证,前两者使财务信息公开、透明,而会计师查账,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真实性的问题,完成了慈善组织征信方式由“神鉴”到“人查”的演进。近代慈善组织的征信方式是促进慈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当今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也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王林(1966—),男,河南正阳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

论西蒙·玻利瓦尔的外交思想

摘要:西蒙·玻利瓦尔的外交思想来源于他的美洲国际主义教育背景以及他领导的南美大陆的独立运动。独立运动初期,他主张独立后的西属美洲将在大西洋世界扮演重要角色。独立运动后期,他提出了西属美洲联合的思想并发起召开了1826年巴拿马大会。大会失败后,他又倡导建立安第斯联邦。玻利瓦尔外交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处理西属美洲与美国的关系,并提出了“两个美洲”的思想。玻利瓦尔的大西洋世界外交和西属美洲联盟的实践尽管均以失败告终,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作者简介:孙若彦(1965—),女,陕西咸阳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AR测试在英美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争论及启示

摘要:作为分级阅读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AR测试在英美中小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AR测试是建立在图书分级和学生阅读能力分级的基础之上,以STAR入门测试、学生阶段性阅读目标设定、目标执行、奖励措施为AR应用的基本程序。在AR使用者逐步推广的过程中,对AR测试效果的争议亦十分激烈,支持者与否定者皆对AR测试的效果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但从各类研究的具体情况看,在AR测试的最佳使用阶段、图书资料与阅读时间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等方面仍有部分共识,这为我国分级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作者简介:刘伟红(1977—),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全知”到“聚焦”:法律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摘要:法律英语在法律人才核心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大田调查与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法律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法律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上进行必要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一是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要实现从所谓全面的知识掌握到聚焦核心素质培养的彻底转变;二是教学方法要及时跟进信息化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并加以必要改进;三是要对“法律人才”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并在法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得到相应体现和落实。

作者简介:朱文雁(1984—),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

中美贸易摩擦的趋势及其对策

摘要: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将对全球的经济形势产生深远影响。但中美贸易摩擦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背后隐含着两国在国际贸易规则领域的话语权之争,美国试图借机遏制中国的崛起。从趋势上看,中美贸易摩擦会越发频繁,贸易摩擦的领域将向高端技术和新兴产业蔓延,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成为新的焦点。据此,中国可能面临更严峻的“双反”形势。不过总体而言,中美贸易摩擦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改革开放、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同时通过在国际层面的发声保障自己的应有权益。在防范美国贸易制裁的风险时,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立法阻止美国的司法扩张。对于美国已经实施的贸易制裁,应当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可以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予以回击。

  作者简介:高祥(1961—),男,山西柳林人,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道纪(1990—),男,山西平鲁人,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双轨制”到“三位制”:我国土地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研究

摘要:当下我国土地犯罪严重多发,而现有刑事立法在防范和打击土地犯罪时捉襟见肘。目前土地犯罪的刑事立法采用的是刑法典和附属刑法并行的“双轨制”模式,单行刑法缺位,且刑法典与附属刑法存在罪名过少、刑罚配置偏轻、具体罪状不明等缺陷,不能全面有效惩治与防控土地犯罪。应当采用刑法典、单行刑法和创制性附属刑法的“三位制”立法模式,将土地犯罪的附属刑法立法由笼统立法形式改为创制性立法形式,并应适当扩大立法范围,增设新的土地犯罪罪名。

作者简介:李祥金(1967—),男,山东安丘人,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小帅(1982—),女,山东菏泽人,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汉语被动标记发展演变的路径考察

摘要:被动标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期选择的被动标记不同,这与标记词凸显的语义有关,也与表达的需要有关。同样作为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被动标记,“被”与“叫/教、让、给”无论从结构功能还是语义特征来说都差异较大。但“被”作为历史发展最长的被动标记,却能在句式语义表达中居于凸显优势位置,成为现代汉语优势被动标记,与“被”的语义功能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王嘉天(1991—),男,辽宁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彭爽(1973—),男,吉林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宋版十一行本《玉篇》考辨

摘要:学界习称宋本《玉篇》是指张氏泽存堂本,然而这个本子对底本改动较大,已失宋本之旧。今传世宋版《大广益会玉篇》有两种版本:一是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大广益会玉篇》(十行本);二是宋《大广益会玉篇》(十一行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残存卷一,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残存卷六至卷三十的大部分)。此宋十一行本二残本在《大广益会玉篇》文献系统中处于桥梁地位,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吕浩(1970—),男,安徽蚌埠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一期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高继文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呈现出新特征,达到新境界。这主要表现为,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布局,正确处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新特征赋予当代中国发展以新内涵和新视野,昭示着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光明前景。

作者简介:高继文(1964—),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美学路向

摘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凸显了美学路向在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美学路向,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导向,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展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新发展,运用新发展理念蕴含的丰富美学思想和美学元素,通过生态美建设、社会美构建、人之美培育,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生态美建设,为大众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社会美构建,让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人之美培育,通过教育均衡化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

作者简介:任者春(1962—),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社会革命潮流中行进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

摘要:浪漫主义是开放的审美范畴,也是时代情绪和历史思潮的镜像。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从20世纪初的滥觞到50年代“定于一”,走过半个世纪的路程。其发展轮廓,大致是20年代多元并举,30年代深刻变异,战争年代“三足鼎立”。浪漫主义诗歌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形成了“个性”“现代”“革命”和“审美”等浪漫主义诗体。诗体不同,“诗力”特色和命运遭际也有很大差异。至20世纪40年代末,“个性”“现代”“审美”等诗体形态均遭重创,始于20年代、扩张于30年代、盛行于40年代延安的革命浪漫主义“定于一”。

作者简介:石兴泽(1954—),男,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小寒(1982—),男,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色的呈现和坚持”

——20162017年山东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摘要:20162017年山东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坚守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也在呼应着学界新的学术热点,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史料发掘和整理,鲁迅、郭沫若著名作家研究,文学史研究这三大领域一直是山东学界的研究优长所在,各有不同程度的新突破。与此同时,在期刊研究、文学经典化、文学生活研究和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山东学者也在创造着山东学界的话语主场,彰显了山东学人的学术开拓力和持续增长力。

作者简介:郭晓平(1973—),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魏建(1958—),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晋前丝绸之路引入异域水果考

——以魏晋赋为中心

摘要:张骞(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曾于汉武帝朝两度出使西域,为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复连接地中海各国(东汉时又以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的这条“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在其最初的政治、军事等战略意义之外,东西精神、物质文明的往来交流大门也借此开启。其中异域水果作为输入中土的物产,迨至魏晋已颇为可观。首先在正史及笔记小说里有大致记载,其次在当时兴起的一批“异物志”中亦可寻迹。但因前者其过于模糊,后者又缺佚严重,造成了现今对这些水果的传入时间、培育情况了解不够等问题。而异域水果在魏晋流行的咏物赋中不乏相关描述。因为这一时期的咏物赋普遍有着征实的倾向,加之赋体文学又几乎都有一共同点即尝试给予某个主题最完整的定义,所以这种题材的赋在文体上的优势正可资史料研究之裨补。

作者简介:丁涵(1984—),男,新加坡华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副研究员,博士。

近十五年我国德育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探微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为探究我国德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趋势,揭示相关主题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本文以20022016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对发表德育研究论文的机构、核心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我国德育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以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为主要代表;该阶段德育研究的热点主要是高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模式、公民及公民道德教育、生活德育、隐性德育等;围绕德育研究的前沿主题,经历了涌现期(20022006年)、深化期(20072012年)和平稳显现期(20132016年)三个发展阶段;教育方针、德育政策引领着我国德育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研究热点,立德树人是我国德育领域的总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冯永刚(1977—),,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彭兰香(1993—),,湖北红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父母教养与听障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摘要:通过考察210名听障青少年疏离感与父母教养、自我概念、友谊质量的关系机制,查明了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与疏离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友谊质量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表明:(1)自我概念在父母关爱与疏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父母关爱可以直接或通过自我概念间接预测听障青少年的疏离感。(2)友谊质量调节了父母关爱通过自我概念对疏离感的中介作用,在具有高朋友支持或低朋友冲突的听障青少年群体中,自我概念水平高的个体其疏离感水平显著低于自我概念水平低的个体;但在具有低朋友支持或高朋友冲突的群体中,自我概念水平高的个体与自我概念水平低的个体疏离感差异不显著。

作者简介:徐夫真(1972—),女,山东兖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汉代“长寿”侯国研究

摘要:列侯爵作为汉代第二等贵族爵,在汉代社会结构中占据极为显赫的地位,对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汉的列侯数以千计,大量的列侯家族短命而亡,少数的列侯家族却长盛不衰,个中原因值得探讨:各列侯家族保持了以武功进取的传统;这些列侯家族拥有自己的家学渊源;专制皇权成为影响各列侯家族盛衰的最重要因素;与皇族联姻,实现了家族的外戚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些列侯家族颇具典型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长寿”列侯家族的兴衰史中得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简介:秦铁柱(1985—),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

实用主义美学的发明:对一个术语和命名的谱系学考察

摘要:对实用主义美学这一术语和命名的谱系学研究,梳理了实用主义美学这一术语产生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理论根据;通过介绍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三位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奠基性人物的主要美学观点,论证了“实用主义美学”这一术语的实用主义根据。同时,通过分析杜威拒绝实用主义美学这一方案的原因,新实用主义在文学理论领域对实用主义传统的阐发,以及作者在实用主义美学概念上的理论历程,试图阐明实用主义美学作为一种哲学美学流派的价值和意义。实用主义美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即在当代学术话语中调和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以补充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讨论;还体现在其超越理论界限,对审美和生活经验的直接指向。

作者简介:理查德·舒斯特曼(1948—),男,美国人,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身体、心灵与文化中心教授,博士,Dorothy F. Schmidt荣誉教席;胡莹(1986—),女,河南郑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与美育研究所,博士。

“立德树人”与新时代中国美育话语的现代性营构

摘要:“启蒙”的思路在当下学界的中国美育现代性问题研究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一思路与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之间存在着疏离。“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文化教育语境的浓缩性体现,为新时代的美育话语现代性建构提供了“德性”与“民族”这两个理论生长点。新时代的美育话语首先应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彰显美育的德育之维,要利用好“大众文化”这一中介,强化大众审美文化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渗透作用;同时,新时代的美育话语还应该在新的“民族”观念的烛照之下,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开拓民族精神生存空间,为人们树立起富有时代气息的信仰标杆。这是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美育话语现代性营构所能探寻到的合理路径。

作者简介:陈剑(1980—),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博士。

“中国创办通信社之元始”

——王荫藩与日华通信社*

摘要:从可以确认的史料记载来看,国人自办通讯社肇始于海外,最早的一家是留日学生王荫藩在东京创办的日华通信社。该社成立于1908年,主要向国内报刊发稿。王荫藩是日本“国际新闻协会”的会员,也是中国“留日记者公会”的会长,他开办日华通信社后,有组织地为国内报刊采集日本新闻,注重报道日本对华政策的各种动向,揭露日本的侵华图谋。该社的创办,标志着国人开始运用通讯社这一工具开展国际报道活动。

作者简介:陈玉申(1961—),男,山东利津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国别化汉语中介语动态语料库建设理念、实践与前瞻

摘要: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是语料库的一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拓展的表现。建立国别化汉语中介语动态语料库是对原有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重要补充,是汉语中介语的两翼之一。在此理念下,对国别化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库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建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最后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库理念进行再思考,得出立体化建库理念将取代平面化建库理念的前瞻性论断。

作者简介:胡晓清(1967—),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六期

策略与方法:整理国故与新国学的几个问题

摘要:整理国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寻找到的与“五四”新文化相关的另一链条,其一端连接着新文化运动,另一端连接着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整理国故成为新国学产生的坚实的基础,新国学是在整理国故过程中提出并形成的,因而,新国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存在某些关联,而又是不同特质的两种文化体系。惟其如此,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几场文化论战,往往是错位的,各自从不同角度对新国学的建立阐述自己的理解。各种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整理国故与反整理国故、整理国故与保存国粹等问题,概念与方法、范畴与认识等问题,使本来就容易混淆的问题,在反思与转向、辨析与论争中逐渐失去整理国故讨论的意义,国学失去了应有的逻辑,新国学也在各种声音中被湮没。

作者简介:周海波(1958—),男,山东昌乐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综论

摘要: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诸多学校对文学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一批批学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浙江作家群相比,山东并没有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核心位置的作家,这与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一是深受政治的钳制,许多学校的文学教育未能得到有效的展开与推进;二是从文化传统来看,儒家文化的影响与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合谋”,使得人们“学而优则仕”的情结深重,文学创作未成为学生的重要人生诉求;三是没有获得自身存在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国文教育未能得到有力的推行。尽管如此,民国时期山东文学教育依然在培育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作者简介:李宗刚(1963—),男,山东惠民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种族山·性别山·艺术山

——论尚吉诗剧《献给黑人女孩》中的男性暴力隐喻

摘要:美国女诗人、戏剧家恩托扎克·尚吉的配舞诗剧《献给黑人女孩》融戏剧表演、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是公认的黑人女性戏剧的一次重大突破。除了形式之外,一直以来该剧还有一个关注点,那就是黑人男性暴力形象,并出现了冰火两级的评论。有必要把黑人男性形象和黑人两性关系放置到黑人历史,尤其是黑人解放运动和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品读。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尚吉的黑人男性暴力形象书写呈现出独特的多维含义。尚吉借用黑人男性的暴力形象思考的是和半个世纪前的兰斯顿·休斯同样的问题:“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的问题。而作为黑人女性作家,尚吉显然更进一步,思考并反思了黑人女性和“性别山”、黑人女性和“艺术山”等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在这一视角审视下,黑人男性的暴力形象则成为一种文化隐喻,曲折表达的是尚吉对受害者/施暴者、种族陷阱、性别陷阱、“他”的黑人艺术运动/“她”的黑人艺术运动等问题辩证的、历史的思考。

作者简介:王卓(1969—),女,辽宁铁岭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的时代观与新时代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摘要:马克思的时代观是指马克思关于时代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总体看法,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关于时代的划分方面。马克思对时代划分的表述,主要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其中,两阶段说、五阶段说又有两种,三阶段说又有七种。马克思语境中的新时代指的是其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和所预见的未来共产主义时代。马克思的时代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在于:时代的大小和新旧都是相对的,要根据新时代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构建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秦正为(1973—),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中心、世界共运研究所教授,博士,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

中国与中东“语言互通”贸易价值研究与人才培养启示

摘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东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作为该地区的主要语言,被列入我国的关键外语。基于世界语言结构地图(WALS)数据测算双边语言障碍指数,以表示双边语言的互通程度;依据20072016年中国对中东各国的出口贸易数据,分别考察语言互通对中国向该地区各国和“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国家的贸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东地区语言互通的提升会带动中国对该地区出口贸易的增长。语言互通是双边开展互联互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依靠国内高校培养复合型中东外语人才来实现。

作者简介:杨言洪(1955—),男,河北南宫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宇(1987—),女,陕西宝鸡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基于TVP-VAR模型的中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根据要素密集行业分类标准,可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行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利用1996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构建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才能有效地研究四类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增长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四类要素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存在明显的时变特征。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劳动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源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降低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贸易比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并营造良好的创新型环境等政策建议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作者简介:荆磊(1987—),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祝滨滨(197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赋役探究

——以山东地区赋税徭役为例

摘要: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各种自然灾害、起义战争连年不断,统治者没有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特别是在农业灾害发生时期,对农民的赈灾救济措施不当,赋税徭役却不断增加。山东地区因连年兵荒马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生活饥寒交迫,同时农民赋役却逐渐加重,导致山东青州爆发农民大起义。探究明朝初期赋税徭役状况,有助于深入研究古代赋役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作者简介:张舰戈(1989—),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明代海禁政策变迁中的博弈:从双边分歧到多边促成

摘要:明代海禁政策的变迁始于明初,终于明末。官商、外商和国内私人海商力量,围绕着海禁政策变迁展开博弈,影响了海禁政策在不同阶段的启动和实施。明代海禁政策变迁,经历了从最初的相关利益群体尖锐对立,到相关利益集团经过多边协调,海禁政策变迁最后得以实现。这个复杂的政策变迁过程体现了相关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的不断转变。基于利益集团理论,使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可以假设海禁政策变迁中仅仅存在禁海方和开海方两个利益联盟,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明代海禁政策变迁过程中,利益主体是如何从最初的直接对立,经过博弈和妥协,最后达成多边认同。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和博弈论分析明代海禁政策变迁是一种新的尝试。

作者简介:韩毅(195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洪岩(1983—),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山东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影响

——兼论山东师范大学发展史

摘要:伴随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爆发及制度改革,山东高等师范教育先后历经了“萌芽发端—崭露头角—遭遇挫折—寄人篱下—绝处逢生—重整旗鼓—百废俱兴—曲折前进—遭受重创—恢复整顿—转型发展”等发展阶段。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山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历史成为山东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典型和缩影。通过研究厘清华东大学教育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山东师范大学与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和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存在一定历史渊源。齐鲁大学部分系科的并入使山东师范大学与登州文会馆结下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范晓婷(1989—),女,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张茂聪(1968—),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

对学术角色的卫护

——以民国大学校长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需要具备精深的学术造诣并引领学术的发展,这是促进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纵观民国大学发展,大学校长作为大学之理的体现者以及大学之事的承载者,成就了其对学术角色的卫护。大学校长以独立的姿态立身于社会、政府之间,他们始终坚守着大学真谛: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李欣然(1988—),女,山东临沂人,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博士。

道德决策中的情绪作用

摘要:情绪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新兴研究范式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得以对道德决策的情绪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情绪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包含情绪成分的道德决策模型,情绪分类对道德决策的影响,新兴的情绪观,如具身情绪观、事件-特征-情感复杂系统等。在道德决策测量和情绪诱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

作者简介:胡艺馨(1983),,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博士;何英为(1994),,山东淄博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大伟(1978),,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中国网络剧产业发展

摘要:中国网络剧产业发展较快。网络剧以其低成本、自制、易互动、持续播出等特点,成为能够吸引话题以及观众群体的产品。网络公司积极拓展网络剧产业链,发展中国网络剧衍生产品且网络剧成功地植入广告。中国网络剧产业发展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增强精品意识,注重做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地促进网络剧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智华(1963—),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审美乌托邦的中西比较

摘要:无论东方中国抑或西方世界,审美乌托邦思想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中,几乎成为一个跨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审美乌托邦在乌托邦基本属性和特点之外,呈现出“体系”与“片段”的不同建构模式、“宗教”与“世俗”的不同精神气质、“写意”与“细描”的不同建构风格、“进城”与“下乡”的不同探寻路径、“向前”与“回望”的不同期待视野。

作者简介:邹强(1977—),男,瑶族,广西钟山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一期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进程和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每一发展时期,都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提出党建主题,采取必要措施,开展相应活动。改革开放初期,重在进行党的制度建设;苏联和东欧剧变后,着力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进入新世纪后,强调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抓党的纯洁性建设。党的建设进程表明,党从未忽视或放松党的建设,那种否定党的建设取得进展和成效的观点是不对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目的和主脉;把握好全局与重点的关系是路径和举措;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原则和保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根本和基础。

作者简介:李爱华(1953—),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恶霸”与“绅士”之间

——现当代文学“恶霸地主”形象的形成与消解

摘要:研究现当代文学地主形象的不同塑造方式和不同叙事伦理,“地主”与“恶霸”之间的关系是其关捩点。以凸显阶级对立为宗旨的“恶霸地主”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华汉的《暗夜》。此前地主形象的“恶霸”特征并不明显,此后此类塑造方式也并未立即在文坛确立其主流地位,左翼、准左翼文学对之均有质疑或创作实践上的匡正。《白毛女》公演之后,“恶霸地主”才逐渐成为地主形象的主要类型。但是,在此期间,仍有作家作品在相关描述中显示出某些不同特征。自张炜《古船》始,非恶霸、非反面人物的地主形象接连出现,甚至有圣贤化、英雄化或善人化的地主。当年将“地主”与“恶霸”两个不同概念焊接在一起,是出于发起土地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这一做法曾带来一些副作用或负面作用,但并非没有理论与现实依据。有意将客观性系统暴力具象化为主观暴力,是因前者发生作用是隐蔽潜在的,不易为农民察觉,要消灭它更难。

作者简介:阎浩岗(1963—),男,河北吴桥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红高粱家族》的“抗战”“情爱”与“历史观”

摘要:《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战”,既不是以“国军”和“共军”为主体,也不是通常判断的“土匪”抗战,而是求生存意识的“群众”抗战。“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情爱”追求,既有个体解放的野性方式及其欲望的本能需要,也同步伴随非理性的疯狂杀戮及其人性之恶。相对于历史表达的不同侧面及其生命形态,归于伦理意义上的“一视同仁”,才是终极性的“历史观”。在“先锋”中“逃离”,在“寻根”中“扎根”,莫言有意无意地走出一条自我选择与自觉创新之路。

作者简介:丛新强(1974—),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

摘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产生了重要影响。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作为一个开放的、意蕴丰富的文学世界,以别具一格的现代派文体实验形式所书写的美国南方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荒原的图景,表达了人类追寻“心灵真理”、重构人类精神价值的艺术理想。受其影响,中国新时期诸多作家也像福克纳一样,从各自的文学地理世界出发,表现了对历史、传统、现实 、生命的普遍性思考和对理想人性的诉求,在借鉴的基础上又用想象拓展了文学地理空间。福克纳对美国南方文化的双重审视视角与中国新时期作家对乡土中国的辩证省思具有同构性。新时期作家在汲取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乡土中国的书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学现代派,这与福克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简介:李萌羽(1968—),女,山东日照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温奉桥(1968—),男,山东沂源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当代小说他者译介与海外接受中的意见领袖

摘要:意见领袖在中国当代小说对外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他们不仅指那些将当代小说翻译成外文的汉学家、研究当代小说的华裔学者和西方本土学者,而且包括出版当代小说的海外重量级出版社、发表当代小说评论的国外权威期刊等。这些意见领袖通过自主的译本选择,个性化的理解与阐释,选择性的出版与推介,对国外读者起到价值性引导和选择性引导作用。有鉴于此,要以多种方式培养更多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意见领袖,使当代小说不仅能够“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活跃”地存在于异域文学体系之中。

作者简介:姜智芹(1967— ) ,女,山东单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新常态背景下山东省县域经济脆弱性空间格局研究

摘要:依据2016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在通过脆弱性公式和集对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县域经济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县域经济脆弱性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县域经济脆弱性的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其一,不同县域的经济脆弱性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经济脆弱性县域在鲁西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较高水平经济脆弱性县域在鲁西北和鲁中南地区分布较多,较低水平经济脆弱性县域主要位于中部和南部地区,低水平经济脆弱性县域多数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其二,县域经济脆弱性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可分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和冷点4个区域以及高度脆弱、极化脆弱、空心脆弱、低度脆弱等4种类型,并且自东向西由冷点逐步过渡为热点。

作者简介:刘凯(1988—),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讲师,博士;任建兰(1954—),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山东省CGE模型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CGE模型,基于社会核算矩阵分析山东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支出/储蓄结构与城镇居民趋同、工资待遇公平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对地区经济多方面的影响,可以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带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1%,带动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提升2.96%2.06%3.75%,带动总资本使用量提升2.66%,带动地区税收收入增加3.96%,带动地区就业人数增加3.09%,带动地区农村、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45%2.82%,带动全社会消费增长7.31%,对地区经济各维度具有广泛且明显的积极影响。

作者简介:彭山桂(1986—),男,四川蓬安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程道平(1963—),男,山东兰陵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国家品牌基础

——国家品牌的内涵及塑造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国家品牌。国家品牌是一国的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国家财富创造力以及民族精神、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内核在国民心中所产生的国家认同感,以及在国际公众心中所形成的总体感知和一般性评价。在全球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国家品牌的塑造,既需要不断夯实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生产力基础,也需要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价值理念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在与他国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国际认同。为此,应加快国家品牌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质量发展水平,增强文化内涵与跨文化交流,强化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简介:郭美晨(1990—),女,山东招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

中国“粉丝经济”的资本逻辑及其良性循环

摘要:随着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转型与网络媒介的泛化,“粉丝经济”应运而生。“粉丝”作为“粉丝经济”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这一群体在新的消费文化形态下体现出现实的、潜在的经济影响以及创造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在“粉丝”、偶像、投资者三方关系中,“粉丝”与偶像具有审美与利益的关联,“粉丝”与投资者体现为情感与利益的博弈,偶像与投资者既是利益联合体,又受到投资者过度的资本榨取。为了维持“粉丝经济”的良性循环,有必要处理好人文关怀与“粉丝经济”的关系。人文关怀之于“粉丝经济”,是灵魂和身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粉丝经济”不能只注重市场效益而不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与人文关怀的价值准则。

作者简介:李松(1974—),男,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师教育MOOC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而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运用可以视为教师教育在路径和策略上的突破。近年来,以MOOC为代表的新一代远程教育模型脱颖而出,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带来希望。为了真正发挥教师教育MOOC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从MOOC种类、培训项目和项目实施等方面明确理论层面的适用性。为了检验教师教育MOOC在实践领域的适用性,有必要厘清具体的教师教育类型和层级,并对在不同种类和层级教师教育中MOOC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和评估。在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特殊环境中,需要从技术支持层面检验教师教育MOOC的适用性。来自美国的幼儿教师教育MOOC可以提供诸多的启示和借鉴。

作者简介:钱小龙(1976),男,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供需视角下农村幸福院可持续发展对策探究

——以山东省LY县幸福院调研为例

摘要:伴随着家庭结构转型,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农村幸福院作为一种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理念和目标是切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但在实践中养老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不断暴露出矛盾。在调研山东省LY县农村幸福院运营现状的基础上,深度剖析农村幸福院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供给困境,从供需视角出发为推动农村幸福院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能够为各地幸福院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袁书华(1976—),女,河北邢台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阙里孔庙御制楹联匾额考论

摘要:清代皇帝为阙里孔庙题写颁赐了不少楹联匾额,其中乾隆皇帝的御制最多。这在正史中多有提及,在山东方志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展现。通过考证部分匾联颁揭的时间、悬挂的地点,见出与北京孔庙的差异;同时考察匾联的内涵,显示书写匾联颁赐全国文庙不仅成了皇帝的特权,也成了皇权的外在显现,体现了清室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这些匾联是阙里孔庙的艺术点缀,体现了我们民族诗性文化的特色。

作者简介:王振星(1964—),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电影《夜半歌声》票房奇迹探秘

摘要:马徐维邦执导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于19372月上映后,在上海几乎家喻户晓,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影片的走红,既得益于题材和故事内容的吸引力,也离不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制作和演员出色的演绎,而别出心裁的广告宣传更是为影片的空前火爆起到了强力助推的作用。凭借过硬的艺术质量和强大的宣传攻势,《夜半歌声》不仅轰动一时,且影响力至今不减,成为中国恐怖片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张新英(1979—),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山东省第二批签约艺术评论家。

从语源学角度看韩语、日语中的汉字词

摘要:韩语、日语中的汉字词来源于汉字,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始于中国书籍和文物的东传以及当时留学生的文化互访交流,而汉字持续影响着东北亚文化圈,至今韩国、日本现有文字中仍然使用汉字,由此,面向新时代的汉字文化圈语源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语源学和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典型词汇举例说明,探究词汇及其来源的关系,将韩语、日语接受汉字以及日语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后所创作出的和制汉字对汉语、韩语产生的影响进行专门地、系统地、深入地分析归纳,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汉语、韩语与日语汉字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研究表明,汉语、汉字不仅丰富了韩语、日语词汇,也对韩国、日本的文化发展影响至深。

作者简介:孙晓(1984—),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近十年发文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发文特征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期刊进行自身发展定位和研究者明确期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至2017年的发文数据,运用Citespace 5.0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该刊的发文转载量及时间分布、基金分布、作者合作、发文机构、学科分布等外部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研究近10年的关键词热点和研究主题演化对其发文的内部特征进行总结。可以发现,该刊刊文的基金来源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主,机构发文呈现明显地域特征,研究点较为分散,核心主题逐渐由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文学和教育理论。同时,学报近10年发文呈现引文量大、被引频次逐年升高的趋势,载文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应该保持自身特点,抓住机遇,推动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张蒙(198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孙飒(198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二期

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进展与特点

摘要: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最大成绩,就是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政治化、概念化、工具化的鲁迅研究方法受到抵制,从根本上扭转了只是弘扬经义、代圣贤立言、为“经义”提供材料和例证的“经学”之道。进入21世纪,中国鲁迅学逐步走上了全面、系统地搜集和占有资料,回到鲁迅当年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对鲁迅作理性分析,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指导现实的科学道路,取得了与20世纪截然不同的新认识与新成果。这种思维方式的扭转和研究路数的端正,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回失去的自我,逐渐恢复独立思考能力,努力追求鲁迅原有价值以运用于现实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实现鲁迅的“人间化”。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从理论上实现了鲁迅的“人间化”,新世纪则从生活细节和史实考证上充实了这一目标,使一位立体的、活生生的人间鲁迅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这既是新世纪中国鲁迅学取得的最大成绩,也是新世纪即“后鲁迅时代”中国鲁迅学最突出的进展与特点。

作者简介:张梦阳(1945—),男,山东临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论抗战时期老舍的启蒙思想

摘要:探讨抗战时期老舍启蒙思想,关键在于他的启蒙立场。老舍以突显“国家至上”为宗旨的国民性改造,逸出“五四”时期以“个人”为基点的启蒙框架,由个体启蒙转向群体觉醒。这一转变,既是时代对作家的要求,也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自觉行动。民众群体觉醒与知识分子自我改造成为这一时期老舍启蒙思想的重心。

作者简介:傅光明(1965—),男,北京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丽霞(1980—),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文学创作》月刊与抗战文学多元共生空间的建构

摘要:作为抗战中后期大后方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文学创作》以其开放的姿态和对文学共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为抗战文学建构起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空间。这一多元共生文学空间的建构,不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提供了自由而开放的文学园地,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因政治因素所导致的文艺运动低潮的颓势,把大后方尤其是桂林的抗战文艺运动推向了又一次高潮,而且以其对文学的现实性和艺术性的追求,提升了抗战文艺的质量,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简介:佘爱春(1972—),男,湖南会同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海明威:作家、传媒、大众共同制造的经典作家与文化偶像

摘要:海明威是我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当代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之一,也是一位广受大众欢迎的美国文化偶像。从其作品的文本生产、接受与传播过程来看,海明威实际上是一个由他本人的自我建构、作家与图书传媒的商业合谋经营、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复制活动共同制造而产生的经典作家和美国文化偶像。审视和反思海明威从文学青年到经典作家和文化偶像的塑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身份和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于冬云(1964—),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进路、政治逻辑与价值追求

摘要:国家治理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本土化理论与话语体系。从理论进路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治理理论的“国家中心主义”治理结构。从政治逻辑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表明了其“人民中心主义”的价值追求。诸主义是对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不同逻辑的解释而形成的观察视角,处于不同层次,并从系统性角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整体性。

作者简介:李新廷(1987—),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论清末民初中国红十字会构建公信力的举措及其效果

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初创和发展时期。此时的中国红十字会基本上是一个民办慈善组织,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募捐,如何赢得社会信任、提高公信力就直接关系到红十字会的生死存亡。中国红十字会借鉴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为构建公信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财务公开方面,中国红十字会既沿袭清代以来善堂的传统做法,编印《征信录》,将收支信息公布于众,利用报刊及时登载捐款信息,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财务公开。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全国统一后,又对各地擅自设立的红十字会进行查禁,以维护红十字会的声誉。中国红十字会通过这些举措,募集了巨额资金,取得了显著的业绩,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中国红十字会构建公信力的举措,不仅使它成为近代最具公信力的慈善组织之一,对今天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王林(1966—),男,河南正阳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英国革命期间的土地流动

摘要:17世纪英国爆发了革命,这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王权与议会的关系发生变化,英国走向宪政之路。在英国革命中,大量王室地产、教会地产与王党地产被没收和出售。在革命尚未结束之时,大部分地产又复归原主或流向其他土地持有人手中,进一步巩固了地产主阶层的实力。土地流动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孙小娇(1987—),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

“礼”与自然法的沟通

——从洛克《政府论》对亲权的阐释导入

摘要:约翰·洛克的自然法思想和儒家的礼法哲学,均将亲权置于上帝或者神意的支配之下,宣示自然伦理的合法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家族和社会伦理。与之并行的另外一条发展线索则是:以神权法或者神法为逻辑起点,主张国家法或制定法是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投射。近代以来的法治文化变革,可能片面夸大了中西法律哲学之间的异质性,对两者共性的认知则略嫌不足。

作者简介:荆月新(1969—),男,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

内隐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摘要:基于个体对属性可塑性的不同假设,内隐理论可归结为实体论与渐变论这两大主题。实体论与渐变论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实体论与渐变论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通过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概念、归因方式、控制信念等的中介作用影响心理健康;个体因素和情景因素在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建构的内隐理论影响心理健康的整合机制模型提示,内隐理论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具有一定复杂性,未来应从不同内容、不同视角来拓展二者关系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与完善整合的作用机制模型。

作者简介:余芝云(1985—),女,福建南平人,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连榕(196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经济地位、线上活动时间与青年群体线下社会交往

摘要:在社会结构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的基础上,使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借助广义序次Logit模型,实证研究“80后”“90后”青年群体线下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青年群体7.5%从来不进行线下社会交往,31%很少进行线下社会交往。计量模型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显著因素,务农人员、教育程度较低人员、收入较低人员参与社会交往的概率显著降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频繁的线上活动(如上网、看电视等)明显地减少了青年群体线下的社会交往。

作者简介:李华香(1982— ),女,山东滨州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当代中国理性休闲消费的构建

摘要:休闲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和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文化行为。目前,我国的休闲消费存在着休闲消费结构不合理、休闲产品供求失衡、休闲消费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对休闲消费认知的偏差、社会在休闲发展上没有形成合力以及对休闲发展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等。这不仅影响休闲消费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从休闲教育体系的建立、休闲发展合力的统筹和政府调控作用的发挥来探寻实现理性休闲消费的现实路径,才能彰显当代中国理性休闲消费的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杜颖(198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桂花(1965—),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0年代海派传媒机制与左翼文学生产

——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是典型的海派传媒机构,有着独具特色的商业运营策略和世俗趣味的文化趋向。而在1930年代,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同时也成为左翼文学的宣传阵地。特别是“左联”成员郑伯奇加入良友后,该公司一度成为左翼作家实践“文艺大众化”的园地。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对左翼文学的接受,把握住了民国社会文学生态的文化资本规律,带有明显的商业意图;左翼作家利用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现代的传媒机制,扩大了左翼文学作为文化商品的生产线和消费场域,带有鲜明的政治意图。两者实现了“民国”文化场域中不同性质的主体的特殊合作关系。

作者简介:余琼(1988—),女,山西长治人,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头号玩家》的伦理维度解读

摘要:《头号玩家》囊括3D电影、虚拟现实和网络游戏三种当下发展如火如荼却伦理失范的致瘾性媒介,用3D影像承载和探索媒介致瘾的伦理问题,达成电影故事伦理与媒介伦理的高度洽和。电影德性的实现奠基于导演对媒介伦理本质的深刻洞见,及据此对未来媒介社会科学合理的艺术想象,并饱含着他深切的伦理关怀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该电影借致瘾性媒介解开了媒介致瘾问题,并消弭了自身的致瘾性,是3D电影艺术群落中一个伦理完善的独特存在。

作者简介:苏月奂(1986—),女,山东莱西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

延边朝鲜族学生普通话声调感知研究

摘要:通过范畴感知的识别和区分实验发现,延边朝鲜族大学生对普通话声调的感知接近或达到了汉语普通话母语者的水平。除了T2-T3声调对立组以外,其他各组声调对立的感知范畴化程度和母语者差异不大。延边朝鲜语中的词汇重音经验和长时学习经历,可能共同对朝鲜语被试感知普通话声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T2-T3声调对立组的低范畴化感知水平与前人对不同母语背景普通话学习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阳平和上声是以普通话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感知普通话声调中的难点,即使是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也无法成功建立接近母语者的感知模式。

作者简介:陆尧(1987—),女,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李英浩(1973—),男,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孔江平(1957—),男,山东齐河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三期

百年散文文体自觉思潮及其美学的建构

摘要:散文文体自觉思潮是由理念、文体和审美等方面的共约性在某一个历史时段的群体共性的表现。1917年至今百年文学史上出现过六次大的散文文体自觉的思潮,围绕散文美学的建构,演绎了中国散文现代转型与发展的历史。“自我表现”思潮,奠定现代散文美学“自我本位”等的最初框架。此后五次思潮围绕着“载道”与“言志”理念而彼此“互悖”与消长。“闲适话语”为散文拓展幽默、性灵、闲适的文体“言志”特征;“诗化散文”将“五四”弃绝的古典主义美学回归散文形式;“真话真情”重回“五四”“言志”的精神传统;“文化诗性”将散文的“载道”与“言志”予以深度的开拓……这些表现着散文美学建构历史嬗变的阶段性特征,彰显着其逐步走向完善。百年散文美学建构中的反复和迂回,给当下散文美学提供了“载道”与“言志”、“破体”与“守范”两对逻辑关系的积极思考。

作者简介:吴周文(1941—),男,江苏如东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召唤与响应: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修辞的张力建构

摘要:救世宗旨和社会担当,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驱力。在叙事层面,修辞机制成为风景话语由文学实践层面到达现实实践层面的途径和策略。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书写来说,最重要的修辞策略在于建立一种差异性的张力机制。它来自作者视野与读者期待的错位,风景意义和风景意味之间的差异,同时根植于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张力机制,始终将人放在中心位置,在个人与时代的张力冲突中,记录着民族觉醒与抗争的艰难历程,书写着时代洪流中自我意识觉醒与主体性建构的生命痛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风景才真正成为了“人”的风景。

作者简介:郭晓平(1973—),女,山东郓城人,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时代光影中的少年形象

——论莫言在不同时期文学创作的流变

摘要:在莫言的文学空间里,有许多关于少年形象的书写,这些形象是 “文学莫言”成长中不同阶段的侧影——从贫穷年代铁一般沉默的黑孩,到新时期放开嘴巴一刻不停地诉说的罗小通,再到莫言新作中单纯善良却被老鳖咬住手指不放的马小奥,这一系列少年形象的变化,从不同方面反映着莫言在其40年创作中文学观念以及创作方法的不断调整,同时在其文学叙述中或隐或现地呈现出中国乡村在历史变革中不断前行的足迹。

作者简介:王爱侠(1968—),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之建立

——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

摘要:《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系统评价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虽系文言写成,但在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中,却成功化用了西方的理论方法和文艺批评话语,使之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系统构建的典范。鲁迅对诸多小说的批评论断和对其理论问题的阐释不断被后人引用和遵奉,成为建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系统借鉴的必要资源。因此,有必要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话语构建这一角度,通过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和一系列小说学问题的评价、论述,梳理鲁迅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的特点,并以鲁迅在《儒林外史》的评价中所建构起的“讽刺理论”为例,阐述鲁迅话语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作者简介:王春宇(1977—),女,山东青岛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唐语林》看唐代佛教的世俗化

摘要:《唐语林》中记载的佛教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丰富镜像。僧侣和非僧侣两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份与生活等诸多方面相互融合:其一是僧侣身份的官僚化与生活的民众化。身为僧侣,实际却履行着官员或者士人的职责;在生活上破戒违规,类同民众。其二是官僚与民众生活的僧侣化。非僧侣群体在生老病死过程中与佛教有密切关联,他们日常参禅诵经,恪守佛教饮食禁忌,为我们了解唐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生活化依据。

作者简介:兰翠(1963—),女,山东乳山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人生遭际与诗风转变

——以西晋诗人刘琨为例

摘要:西晋是一个速盛骤衰、战乱频仍、思想动荡的时代。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西晋诗坛却群星闪耀,形成了“太康中兴”的局面。特别是刘琨,以其诗歌“悲壮”之风,迥别于当时诗坛“轻绮”之气。刘琨一生以永嘉之乱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为风流名士跻身“二十四友”;后期作为民族英雄驰骋疆场。虽然由于时代和自身原因,刘琨最终失败被杀,但从风流名士到末路英雄的人生遭际使得刘琨诗风巨变,在现实锤炼中形成“悲壮”风格,成为西晋诗坛上的一面旗帜,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张爱波(1975—),女,山东潍坊人,山东交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使女的故事》:身体、权力与“风景”

摘要:在《使女的故事》中,阿特伍德描述政权、神权和父权关系下女性的空间境遇,以及使女身体客体化、自然化和风景化现象,目的是要表达作者对美国历史、文化问题的反思。风景化的使女身体影射海湾殖民地时期非教徒的命运,基列寥寥无几的“自然风景”则讽喻19世纪美国文学中“自然”“风景”书写。阿特伍德通过基列国家生态恶化及皮艾索托教授发言表明,19世纪美国作家笔下的“自然”“风景”是浪漫想象和民族意识的综合体,本质上与美国学者所谓“自然民族”一样,都是为了打造文化认同而采取的民族主义修辞。

作者简介:汪汉利(1973—),男,江苏连云港人,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明代登莱巡抚与山东巡抚关系考论

摘要:明代登莱巡抚与山东巡抚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登抚”分割了“东抚”在登莱青地区的军事职权,但也分担了“东抚”的军事压力。“登抚”的设立并没有改变“东抚”的辖区,而是形成了二抚彼此交织的“主管”与“兼管”局面。在涉及重大问题时,登莱、山东二抚时常相互合作,甚至共同担责,但有时也会因事权不一带来消极影响。有明一代,巡抚始终为中央的派遣官,其职权不如地方官制度化,充满了因事合宜的灵活性。

作者简介:唐百成(1992—),男,陕西商洛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中国满学研究院与巴基斯坦国立旁遮普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双一流”建设中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摘要:大学内部管理制度问题研究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之后,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学术治理等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相关研究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双一流”建设为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推进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有助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促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使大学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进而实现内涵式发展。同时“双一流”建设为构建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指出了新方向。

作者简介:张茂聪(1968),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主题领域与脉络演进

摘要:借助当前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探析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热点方向,结果显示: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核心素养研究是当前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焦点,同时,大学生通用核心素养及其评价研究也受到了积极关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对中国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作者简介:毕华林(1965—),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剑强(1991—),男,浙江温州人,山东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国家规划布局下省域高等教育的

战略转型与改革发展

——以山东省高等教育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省域高等教育在国家规划布局下进行了战略转型,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竞争力等方面经历了以“破冰修正”“规模扩张”和“共享创新”为主的三次战略性调整,呈现出整体性、区域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特征。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表明,以“共享创新”为理念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根基和方向。

作者简介:韩萌(1984—),女,山东肥城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字革命”与五四“辩证反传统”的传统

——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

摘要:近40年来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不断引发争论,其焦点之一是传统以一元论为表征的“社会-文化-政治”整体观能否构成五四文化思想的核心。围绕《新青年》发起的“文字革命”展开讨论,以其“文字-语言-思想”思维过程类比传统一元论整体观,由此可以看出激进派反传统思路的演变过程。民族语言统一、文化断裂等现实原因使五四一代改变了直线思维和混沌整体观,代之以辩证的分析方法。内容与形式、思想与现实的二元论逐渐瓦解了“社会-文化-政治”整体观,进而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辩证反传统”的总体特征。

作者简介:陈志华(1975—),男,山东武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性微文本及其社会性别分析

摘要:新媒体技术催生的短小凝练的微博文学、微信文学、手机文学等碎片性微文本迎合了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以一种真诚、亲和的“吸引型叙事”方式与“女人气”话语相契合,并以源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学新质,对写作者/阅读者的性别建构起了一定作用,进一步催生了碎片化时代的感性化、阴性化特质。以弹性、柔性风格为特征的新媒体文化是与碎片性微文本的精神浸淫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孙桂荣(1972—),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后真相”时代公共舆论的情感表达

摘要:“后真相”为理解和分析公共舆论中的潜在情感提供了全新语境,为认知社交媒体时代的情感演化和真相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情感在形塑群体认同和价值共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后真相”引发的公共理性的消解,群体认同的迷惘和话语结构的变迁加深了公共舆论场域的诸多隐忧。专业媒体从业者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积极构建多元对话沟通的基础上,整合网络空间的话语力量,探索接近客观真相的标准框架,构建由情感驱动到共识驱动的“情感共同体”。

作者简介:张贝( 1986) ,女,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

论新时代山东美术艺术品格的重塑

摘要:齐鲁文化是山东美术发展中的精神基因,孕育了山东美术特有的绘画品格。由于没有处理好与齐鲁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当代山东美术在深刻性、开放性和反思性上都有所欠缺。在新时代,要使山东美术有一个长足的发展,需要将齐鲁文化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新塑造新时代山东美术的艺术品格。这就是:增强文化自觉,形成围绕重大文化选题创作的倾向;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鲜明的齐鲁风格;增强文化自强,培育新时代的美术英才。

作者简介:岳海涛(1959—),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知识谱系

摘要:从学科建设的视点观照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批评原理建构、批评方法建构、批评史建构和批评教材建构是中国美术批评取得成绩的集中体现。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美术批评的知识谱系,并分别呈现出从草创到拓展、从自发到自觉、从拓荒到深入、从基础到前沿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美术批评在学科建设方面依然有较多问题,而如何从总体上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将中国美术批评的优良传统有效融入当代美术批评的学科建设,从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术批评体系,尚需要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时期;学科建设;中国美术批评;知识谱系

作者简介:董龙昌(1985—),男,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四期

语言的堂吉诃德:吴宓的文言执拗及白话书写

摘要:吴宓反对用白话取代文言,长期坚持文言文书写及教学,对文言情有独钟,有着近乎执拗的文言情结。他将语言文字等同于文化符号,与文化意义并存,主张白话与文言各有短长,应各司其职。吴宓并非不能书写白话文,他的文言坚守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维护与崇奉。但是,由于处在一个白话文世界,特别是1949年以后,汉字简化及拼音化已成为社会变化之大趋势,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特征,吴宓的文言坚守也就不无喜剧性和荒诞意味。

作者简介:王本朝(1965—),男,重庆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论解放区后期文学的“英模书写”

摘要:解放区后期文学的“英模书写”,是在大生产运动和英模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书写对象的选择上,相关作品既涵盖了英模中的各种典型,又突出了其中的重点人物,在整体上呈现出点面结合的特点。这一时期对英模的具体书写从“对己”“对公”和“对人”三个层面展开,分别展现出英模的“实绩”“灵魂”和“影响”。“英模书写”使作家在“走向工农兵”的过程中“受了很好的教育”,同时也承载起了“教育群众”的重要使命,并以此积极参与了现实生活。作为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它所包孕的这双重意蕴是作家们追求文学之“用”的表现和结果,显现出解放区后期文学的阶级功利性特征。

作者简介:秦林芳(1961—),男,江苏海门人,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

“武”的历史命运反思与“侠”的现代出路探寻

——从老舍作品看侠文化改造的意义

摘要:在老舍的武侠题材、类武侠题材作品以及不少纯文学作品中,都活跃着侠客的身影,张扬着侠文化精神。但老舍并没有大肆铺展武功描写,更未沉湎于“武”的自我陶醉,而是对“武”的历史命运进行了理性反思,对“侠”的现代出路作出了积极探寻。老舍以侠文化作为改造国民性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作品的侠义书写以提振民气和启蒙救亡为鲜明特征,在主题内蕴和艺术精神上已大大超越雅俗的范畴,彰显出他对侠文化进行改造的现代意义。老舍对待侠文化的态度离不开其人生历程中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他对待侠文化的理性反思态度和建构型改造思路,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陈夫龙(1975—),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明代的水陆旅行

——以《醒世姻缘传》中的描写为例

摘要:《醒世姻缘传》中有大量涉及旅行的描写。在西方汉学界研究明清闺秀群落及闺秀式旅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明清“城乡富家女眷群”的概念,并分析这一较少为人所知的女性集团的旅游诉求,对这部世情小说的深层解读具有积极意义。该书所描写的旅行,包括旱路和水路两种,前者以“城乡富家女眷群”为主体,后者则以男性官员为主体。文本从细节入手,还原、分析这些旅行发生的具体情况:交通工具,费用,旅游景点的特色,沿途的应役,水路的障碍等等,有助于深入分析这些旅行表象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机理。

作者简介:刘晓艺(197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兼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研究员。

实用主义的“古典”分野:在何种意义上?

——一个谱系学的考察与回应

摘要:差异和冲突构成了“古典实用主义”的形象底色和叙事特征,进而衍生了诸多谱系学的“分野”说。这些学说尽管理论形态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种悖论式的“皮尔士情结”——皮尔士的“背离与回归”。然而,对这些“分野”说的谱系学考察表明,这些“分野”判定不仅因为“背离与回归”的悖论而陷入困局,而且其意义也会发生“反讽”式转向。究其根源就在于,“定向回溯式”的谱系描述模式对“实用主义准则”的“方法论”内涵的隐匿及其作为谱系线索身份的放逐。由此,作为一种可能的选择,关于古典实用主义谱系的一个“自然主义”建构路径便应运而生了。

作者简介:姬志闯(1976—),男,河南睢县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关于人生观重要论述的四重向度

摘要:习近平关于人生观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强调理想信念在人生观中的至上地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及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坐标和判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最高遵循;将人生观问题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这四重向度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升华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建构广大人民群众信仰世界的时代使命。

作者简介:郝书翠(1975—),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理论溯源和形成探析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对共产党人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列宁和斯大林在俄国革命和苏联建设实践中,对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作了进一步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形成。

作者简介:神彦飞(1965—),男,山东兰陵人,山东大学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与思政培训中心教授,博士。

张家山汉简中的田制等问题

摘要:根据律令分析和文献记载,并参证《算数书》的成书年代,《二年律令》的颁行应始于汉王二年。汉初继承秦代,推行240平方步的大亩,目的是鼓励垦荒,扩大耕地,保证有足够的土地休耕。秦汉亩制有粗略计算的亩制和实际核算亩制,前者主要计算“不可垦田”和“可垦不垦田”的面积,后者主要计算耕地和“垦田”的面积。名田宅的爵位降等继承不等于田宅降等继承,名田宅的面积也不等于耕地和实有房屋的面积。汉初的土地制度实际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土地制度。它把赐田和授田合为一体,在整合原有耕地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垦荒,制定了从彻侯到平民阶层所占有国家土地资源的配额,并承认和保护其开垦草田所得耕地的所有权,允许继承、转让、买卖和赠送。汉初的土地制度应是土地私有,而不是土地国有。

作者简介:晋文,本名张进(1958—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触摸语文的“好课”模样

——简约语文“大道至简”的教学述评

摘要:“简约语文”倡导的是简洁、简单的“好课”教学。它既是一种简约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精约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说,以语用为本,以文本为本,以学生为本,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扎扎实实用语文,是“简约语文”标举和践行“好课”教学的语用之道。简约语文“好课”模样的教学建构,包括生成构成的教学要素、精约预设的教学活性及其语用性、精约性等特色。它彰显了“大道至简”的教学智慧和汉语文教育生生不息的教学传统。

作者简介:曹明海(1952—),男,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

摘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这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何种协同关系以及如何协同,则值得进一步探讨。爱普斯坦提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在理论上构建了新型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中提出了六种家校社合作参与机制。该理论对重新反思当下的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平衡主体关系,厘清责任边界;建立平等协作的协同育人范式;倡导以关怀为核心的协同育人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互动联结。

作者简介:唐汉卫(1975—),男,山东临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学生科学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摘要:对中学生科学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探查和分析,能够为科学教学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科学学业成就。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包括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情感态度)、教师因素(教学活动设计)和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和学校支持)三类因素的科学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不同学科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科学学业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6177名高中学生在这些重要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测查及结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科学学业成就的核心要素,其对学生科学学业成就有显著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设计、师生关系和学校支持等因素均对科学学业成就有显著的间接影响。当前高中生在大多数影响因素的表现处于中等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简介:姜言霞(197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70后”中学女教师教育信念的特质及其文化成因与启示

摘要: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以叙事研究为方法,对一位70”后中学女教师的教育信念特质及其文化成因进行研究,发现“70”后中学女教师教育信念的特质表现为:“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成绩第一,品行端正”的学生观;“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教师观。这种教育信念特质的生成源于特定的家庭、社会、学校等文化场。教师教育信念特质建构要创建积极的文化场,同时,教师对自己教育信念的建构要有文化自觉意识。

作者简介:董海霞(1974—),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博士。

帕克的“边缘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帕克以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族移民为对象,以社会学实证经验方法研究人类集体行为、种族关系、城市生态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边缘人”理论。《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其“边缘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研究的材料、路径是移民报刊,但其研究的目的、落脚点不是移民报刊,而是城市移民、少数族等“边缘人”群体。传播学界把此书视为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成果与起源可以理解,但不够准确。还原帕克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落脚点,重新梳理其学术路径,对理解其社会学思想、移民少数族研究、“边缘人”理论等很有必要,对研究与解决当代国际社会不断增多的少数族移民问题和当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移民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简介:杨中举(1966—),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再批判与再解读

——基于社会主义启蒙视域旳考察

摘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观存在很大问题,它把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排除在外,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文学史观是西方现代启蒙话语影响的结果,而这种西方现代启蒙话语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也无法解释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现实。这就需要对启蒙重新认识和阐释。事实上,启蒙不仅包括自由主义启蒙,也包括社会主义启蒙。社会主义启蒙是对18世纪启蒙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方向。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启蒙不断扩展和深入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社会主义启蒙性质,社会主义启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底色和主旋律。社会主义启蒙为20世纪中国文学准备了理论和创作队伍,规划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营养,使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自己的叙事特色,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作者简介:李茂民(1969—),男,山东金乡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五期

西方道德概念史的自我与社会

摘要: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公民道德的概念,那么边沁则建立了私人伦理的概念。休谟区分“自然的德”与“人为的德”,隐含着个人之德与社会之德的区别。康德也讲对自己的义务和对他人的义务,只是后者并无涉及公德。密尔建立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两个概念。涂尔干则把每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定义为个体道德,与自身之外的关系的道德分为若干层次;以公德私德来看,个体道德属私德,而公德范围则很广。斯洛特的道德观指出,关乎他人的德性比关乎自己的德性更重要,二者之间并不对称;他认为私德多属于非道德的德性。日本明治维新时代风俗改革运动中的条目规定,意在建立日常生活中公共场所的规范。中国古代不能说只重私德轻公德,古代社会公德在礼的体系中,此部分可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公德。

作者简介:陈来(1952—),男,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

——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摘要:在公元前4世纪,差不多同时出现在中国的稷下学宫和希腊的柏拉图学园,是东、西方文明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大学堂,也是集教育、学术于一体的思想文化中心。但长期以来,稷下学宫在世界教育、文化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挖掘其对世界文明共同作出的重要贡献,更属少见。只有对二者进行系统地梳理,从创设条件、社会功能、教育性质、办学理念、教风、学风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比较其相通、相似之处,并列举其巨大差别,以及它们在东、西方文化史上的不同影响,才能明确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既是东、西方文化相通相融的文化渊源之一,也对东、西方不同教育制度、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辉煌的“双子星座”。

作者简介:王志民(194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省齐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

——论《江湖奇侠传》的时代性与浪漫主义特征

摘要:平江不肖生的长篇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是在“五四”个性主义潮流下以其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完成的。它区别于传统武侠小说神魔、剑仙、猎奇的描写特点,而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其所开创的剑仙而非技击的叙写模式,对于其后现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栾梅健(1962—),男,江苏常州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鲁迅积累与创造的文学理论知识

摘要:鲁迅的文学理论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鲁迅通过各种途径习得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知识;二是鲁迅在这些知识基础上创造的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关涉文学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如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本质,文学作为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的审美特征、悲剧特征、喜剧特征,文学的功能,等等。

作者简介:许祖华(1955—),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的推动和塑造

摘要:当社会负面价值占主流时,社会怪病就会渗透到文学内部。作为有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采取理性阐释、反思性阐释、建构性阐释来把控局面,通过思想探索、知识创新、情感表现的方式对文学的精神向度进行有效调节。由于阐释与文本的依存关系的多样性特征,阐释者在检验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历史时期获取信息。阐释实践中本身不变的本质——作为理解和沟通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它的不变的本质在运行过程中自我排斥。它把那经过扬弃的理论返还到阐释实践,对文学的思想、形式以及审美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升华和超越。文学经典作品在经典化过程中承载了这种变化和历史信息。文学经典作为个别性的一种公共性持存,它的意义需要阐释来呈现。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产生影响的过程。

作者简介:卓今(1968—),女,湖南慈利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福克纳与莫言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研究

摘要:福克纳与莫言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和关注,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展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伦理思想内涵,并借助万物有灵、敬畏自然、万物平等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要求和伦理准则,集中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两位作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既是人类的生存准则,确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要求;同时又作为人类的道德准则,要求人类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确保自然权利,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李常磊(1965—),男,山东济宁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摘要: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斗争手段隐蔽、形式多样、形势多变、激烈异常,这构成习近平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时代逻辑。为了应对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多变性,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习近平同志根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的新环境、新发展、新特点,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构成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认同,对维护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至关重要,这构成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徐稳(1970—),女,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人民性是新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鲜明特质

摘要:司法改革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突破点。新时代司法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新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鲜明特质,这是由司法的本质决定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新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人民性特质。我们要抓住司法改革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两大历史机遇,发挥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推动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韩慧(1968—),女,山东齐河人,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教授,博士。

论大学教师课程建设的教育自觉

摘要:大学教师课程建设的教育自觉体现着教师主体的理性、能动性与生成性,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大学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人的发展,因此,课程问题的解决必然求助于教育学立场。当前大学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源于大学教师课程建设教育自觉的缺失与错位,厘清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教育自觉的履行需要大学教师具有教育家精神,自觉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和建立相应的课程制度。

作者简介:周海银(1969—),女,山东单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学术型-应用型: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分类之论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快速迈进的时期,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增长导致学生的类型和特征发生了质的变化,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长迅速,高职高专院校占据了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体系、层次、规模、职能、形式从单一走向了多样。在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中,学术型和应用型高等学校呈现明显差异性。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为分类的现实基础,在系统借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级)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实然存在的高等学校分类进行研究反思,从比较的视角对学术型-应用型高等学校分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对学术型-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分类体系作总体框架性建构。

作者简介:宋旭红(1966),女,山东莱阳人,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

走向神坛:《兰亭序》对王羲之

“书圣”地位的造就

摘要: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兰亭雅集和《兰亭序》。兰亭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集会的典范,集会的地理、时间、人员和内容等是王羲之走向书法神坛的基本条件,即他受人推崇的圣人风范在这一事件中持续得到酝酿和发酵。《兰亭序》文本的书写和流传等充满了神秘性,给后人留下了想象和研究的空间,其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艺术创造力是造就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关键。此外,历代帝王不断推崇《兰亭序》,使其地位愈加神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在这种推崇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唯一圣人。

作者简介:吕文明(1982—),男,山东海阳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清代俗曲文献遗存诠略  

摘要:“明清俗曲”产生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明末和清代,是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按照俗曲在清代的发展特点,可将其文献梳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代初期,以蒲松龄的《通俗俚曲》、郑板桥和徐大椿的《道情》为代表,尤其是蒲松龄所用的15种通俗俚曲和50多个曲牌,展示了清代初期俗曲发展的基本面貌;第二个阶段是乾隆时期,俗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艺术化程度更高的时期,不仅自身出现了套曲化、集曲化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化现象,而且还向曲艺化、戏曲化、器乐化发展,这在当时的文献中可以窥见其端倪;第三个阶段是嘉庆至清末,这一时期俗曲不仅在内地广泛传播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俗曲以强劲的势头进入全国各地的戏曲、曲艺和器乐领域,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今日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留下非常丰富的遗产。

作者简介:刘晓静(1964—),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关于人文社科期刊导向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要:人文社科期刊导向管理指的是通过管理导向保证期刊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其实质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有补于治道”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们要建构一种“中国特色”的、基于集体主义和人民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官方)与民间话语(大众),学术与智库的关系,通过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系列重要讲话等多种途径,提高导向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刘曙光(1968—),男,湖南华容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编审,博士。

Flash动画艺术的内容结构特征研究

 

摘要:Flash动画作为一种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具有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交互功能强、适于网络传播等优点,深受青少年和儿童的喜爱。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对其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和使用效果至关重要。分析互联网中常见的六种类型的Flash动画的场景结构、组成元素、动态效果、交互方式和画面的艺术与情感特征,对Flash动画的结构设计、内容组织和艺术风格设计与制作,及其传播与应用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简介:孟祥增(1962—),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韩国朝鲜时期《玉篇》类字典及其特点

摘要:韩国自16世纪开始使用《玉篇》为字典命名。朝鲜时期的《玉篇》类字典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数目众多。它历经从韵书附体到独立成书、最终走向成熟的历史发展轨迹,并体现出在字典编排、收字、形音义注释等方面的鲜明特点。韩国学者编撰本土《玉篇》类字典,既是一个吸收中国文化精华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在韩国长期传播的结果。

作者简介:王平(1958— ),女,山东诸城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六期

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

——世界史上的“五四”

摘要:在五四时期,关于中国文明如何复兴问题,知识者主要持三种立场:全盘西化、中西调和、归宗儒家。三种文明论之间所构成的激烈对抗性,其实是世界范围内围绕现代性所展开的文明冲突的本土表征。革命与复古、全盘西化与归宗儒家,评判的态度与永恒的复归,构成20世纪中国文明复兴运动的复合面向,并突出体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辩证言之,致力再造文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在激进革命中纠结保守趋向的复古革命;始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全球现代性进程,则是对人类文明轴心期的革命性复归。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复兴,总是生成于革命与复古的变奏中。实际上,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实践的整体性综合,也体现为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创造性想象,其目的是无限敞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可能。故此,以中国为方法重构现代世界的文明图景,这才是五四中国文明复兴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韩琛(1973—),男,山东龙口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超越仇恨、大悲悯与拷问灵魂

——莫言文学思想研究之一

摘要:莫言的创作与时俱进,超越仇恨、大悲悯、拷问灵魂,构成他自《丰乳肥臀》以来面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回应的重要命题。以莫言的创作历程和具体文本为考察对象,阐释其中蕴含的以“仇必和而解”的姿态超克“斗争哲学”、化解历史重重淤积的情仇恩怨的积极取向,跳出狭窄视野与精神局限而追求至高的大悲悯境界,冷峻地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由此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悲悯情怀与灵魂拷问的文学思潮,可以勾勒莫言与鲁迅的精神联系,从而揭示莫言相关命题的思想传承及其在现实语境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张志忠(1953—),男,山西文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代集体主义的伦理认知

摘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它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各种社会主体的自身需求。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和个人在其关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二者是双向互动、互为因果的,需要从集体利益出发,解决其矛盾,实现双方利益的共同满足。当下需重点把握好集体利益的至上性与个人利益的满足、自我牺牲以及政治的和伦理的集体主义关系等问题。

作者简介:马永庆(1957—),男,山东胶州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寅恪“易代之叹”与陶渊明“安身立命”哲学探微

摘要:生逢“易代之变”,历代文人多有“易代之叹”,盖与文人之“多愁善感”以及所谓“士”之历史使命感有关。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于“易代之叹”之外,对历史上“易代之际”士大夫阶层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处世态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理性分析,试图为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可以保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途径。他对陶渊明思想的分析即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过其同时代及后代某些学者因学术立场不同,多少不能与陈氏初衷相契合,遂在探讨陶氏思想方面与陈氏有所差异,但陈氏所提出问题之重大,确已引起学界重视。在理解陈寅恪思想时,不应只注意他的“了解之同情”说法,更要从他的全部论著中寻找其思想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刘克敌(1956—),男,山东郓城人,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

文化多元主义的身份政治困境

摘要:一元与多元、普遍与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焦点论题。20世纪后半叶,应和世界范围内围绕文化和身份议题同质化与异质化间的紧张关系,文化多元主义主张尊重少数群体的文化权利,要求承认差异公民身份,掀起了一场针对主流普遍公民资格的思想挑战运动,凸显了当今世界对“承认政治”“身份政治”话语的特别关注。然而,坚持差异公民身份的文化多元主义,始终面临特殊的差异性诉求的正当性如何证成,身份政治的实质正义能否保障,以及如何平衡差异承认与普遍共识的可能裂隙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作为理解现代政治生活重要概念的身份认同,它既不固定,也非生而有之;它可以用来区分,也可以实现统一。与此相关的民族国家建构,既需要保护边缘少数群体,也需要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实现共同目标。

作者简介:王葎(1969—),女,江苏扬州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化  

摘要: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自山东沿海经过辽东半岛再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地区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为了与汉代出现的自福建、广东沿海南下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区别,人们将其称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要早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它在中国历代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历代国际国内风云变幻,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然而始终没有间断并一直延续下来。

作者简介:朱亚非(1955),男,江苏宿迁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世凯与“驱逐福久事件”

摘要:袁世凯策划的“驱逐福久事件”,是近代东亚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尽管事件发生前后的枝蔓甚多,但核心问题却只有一个,即维护中朝宗藩体制与肢解中朝关系。福久的被驱逐昭示了时至1887年,清政府还能掌控朝鲜局势的基本走向,美国对半岛局势的介入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却预示了由美国搅动而激变的中朝关系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

作者简介:张礼恒(1963—),男,山东安丘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

边界与困境:定义幼儿文学

摘要: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儿童文学中最具特色、与成人文学差异性最明显的类型。幼儿文学中的“幼儿”作为年龄表征,具有流动性和历史性。现代幼儿文学建立在成人/儿童、儿童/幼儿具有本质差异的二分式假设之上,具有双重的“异质性”和依赖性。以年龄阶段理论为基础的幼儿文学存在无限分化的可能,共性与差异、连续与断裂之间的失衡将导致幼儿文学的碎片化、贫乏化与读者的同质化。视觉化或视听结合是幼儿文学新的表现形态,但不可取代传统的纯文字文学听赏。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成人文学之间的界限是必要的,却不是固定和泾渭分明的。幼儿文学的艺术魅力往往存在于那些难以捉摸的边界之间。

作者简介:杜传坤(1973—),女,山东平原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社交媒体情境特性对自我呈现意愿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通过系统的实验控制,分析社交媒体情境特性(线上反馈积极性、线上反馈数量)对社交媒体自我呈现意愿的影响和自我同一性的作用。采用情境启动法,实验1和实验2分别探讨不同程度的线上反馈积极性和线上反馈数量对社交媒体自我呈现意愿的影响及自我同一性的作用。结果发现高、低程度的线上反馈积极性组之间差异显著,积极性越高,线上反馈数量越多,自我呈现意愿越强,且自我同一性在情境特性对自我呈现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实验3探讨了非预期目标观众情境下自我同一性对社交媒体自我呈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预期目标观众情境下,个体的后悔情绪和删除意愿会显著提升,自我同一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面临非预期目标观众情境时受到的影响较小。

作者简介:金一波(197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研究员,博士。

失独家庭特殊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庞大,其特殊保障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对失独家庭的保障有相应的政策与参照办法,但对其特殊性关照不够。基于失独家庭为国家利益作出特殊贡献的因果关系,从公法与私法双重角度考虑,国家在保持其原有公权力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成为失独家庭特殊保障扶助责任主体。失独家庭的特殊保障应纳入国家预算,并通过立法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如为独生子女家庭购置相应的商业保险、建立脐带血保存预防疾病制度、建立胚胎预防制度、允许失独家庭有限代孕权等。实现失独家庭体系化的特殊保障,应从国家、社会两个主体针对失独家庭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建立起二维一体的具体保障制度。

作者简介:郑英龙(1974—),男,浙江永嘉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

当前对固定语现象应有的认识和研究维度

摘要:词汇学界部分学者提出并深入研究“待嵌格式”“类固定短语”等,中文信息处理对“分词单位”以及构式语法对部分词汇性质“构式”的探讨,使得固定语研究深入到了词汇和语法交界的“固定格式”的领域。基于此,重新审视固定语“语言建筑材料”这一本质特点,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固定语为“词的等价物”,并非“词的等质物”,因此应在过去就有的“实体语”外另立一类“模式语”,并从实体语和模式语两个维度对其分别展开研究。其中,在实体语的维度上首先明确实体语的研究范围,然后以歇后语研究为例,对实体语研究的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在模式语的维度上首先区分模式语和实体语、自由词组等单位,其后以模式语“被……”为例详细分析模式语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问题。

作者简介:陈长书(1977-),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网络语言流行传播模式研究

摘要:网络时代,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网民们创作着网络语言,使用着网络语言,传播着网络语言。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网民年轻化以及模仿群体效应、幽默调侃从众心理等语言习性对网络语言流行传播的影响、网络语言流行传播的方式以及模因传播、新旧媒体的相互作用、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多元化等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进行论述,分析网络语言的流行传播原因,探寻网络语言快速传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促进网络语言在虚拟与现实间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王会(1957—),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审美乌托邦的多重美学基础

摘要:审美乌托邦的多重基础,主要是指支撑审美乌托邦得以奠基或成立的多层面、多维度的事实和学理依据。这是审美乌托邦赖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性和前提性的重要问题。审美乌托邦如同乌托邦一样,至少应有历史、现实、人学和美学等多重基础。关于乌托邦及审美乌托邦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人学基础,学界已有较多关注,而且在这些方面,审美乌托邦与乌托邦区别不是很大,它们并不直接突出地体现作为二者基础的事实和学理依据的特殊性。审美乌托邦的美学基础,则是其多重基础中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决定其独特性质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语义美学基础、人学美学基础、文艺创作美学基础和理论美学基础四个维度或层面。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奠定了审美乌托邦的深厚根基,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作者简介:周均平(1954—),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邹强(1978—),男,广西钟山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一期

“启蒙文学”到“民族文学”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架构的另一种解读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不断自我否定的运行方式去推动其自身现代性的思想转型。五四启蒙文学以“人”的解放,否定了封建专制文化体系对于人之“个性”的残酷扼杀;左翼革命文学则以“阶级”的解放,否定了“个人”解放的理论合法性;而抗战文学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用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统一了中国作家的思想认识。因此,只有“民族文学”这一概念,才能激发起中国作家的爱国情绪;它不仅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品格,也更生动地反映了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宋剑华(1955—),男,辽宁丹东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黑白李》与老舍小说的思想“风景”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再解读

摘要:老舍1930年代发表的小说《黑白李》,是一篇主写兄弟情义、互为牺牲的主题,类似于中国语境的道德说教小说,但在其表层显性主题之下,也暗写了关于革命、革命者与伦理道德和底层人民的关系,其中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涉及了生存正义、伦理正义、历史正义与革命正义的关系及其装置和转换问题。联系文本内外的中外政治社会与文学史现象,对这一小说隐含的问题予以细致分析解剖,可以窥究这篇小说的内奥和老舍小说的独特性。

作者简介:逄增玉(1957—),男,吉林长春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摘要: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以世界性意义诉求为审美旨归,讲述战争灾难与创伤,重塑中国战时形象,表现出一种侧重与遮蔽并存的历史认知策略。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国际互助义举为叙事框架、人道主义为价值立场,建构战争罪恶及其深重创伤的“历史证言”,揭露人性在战争中的蜕变与异化。在中国战时形象建构层面,侧重讲述战争苦难、讴歌中国道义、批判文化病态等意义维度。国际互助元素的历史“边缘性”特征和创作者赢得国际认同的急切心理,导致了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借鉴与模仿痕迹明显、历史核心特征难以充分展开、人性逻辑建构与历史事实基础脱节等审美局限。

作者简介:刘起林(1963—),男,湖南祁阳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歧路灯》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摘要:李绿园既是“唐人小说,元人院本”“四大奇书”的公开的反对派,也是这些经典所代表传统的暗中模仿、继承者和挑战者。他把前人小说戏曲说得几乎一无是处,其实是其受困于这一传统的魔咒难以自拔而力求推陈出新的表现。因此,《歧路灯》与“唐人小说,元人院本”“四大奇书”等不仅有着同为通俗文学的本质联系,而且在小说艺术的手法上也多有旧瓶新酒、依样葫芦、偷梁换柱、脱胎换骨、拆旧翻新,种种模仿与“反模仿”,如对《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刘备托孤”“赤壁大战”,对《水浒传》中何涛捉白胜、“不完句法”以及以绰号写人物等的模仿借鉴,都是明显之例。由此证明,《歧路灯》反传统而实际未脱离传统,是“四大奇书”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发扬者。

作者简介:杜贵晨(195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尚修辞的自由

——修辞学视域中罗兰·巴特大众文化新论

摘要:在罗兰·巴特后期的修辞学转向中,巴特以时尚修辞告别了自索绪尔以来语言结构的暴力,立足大众文化剖析,以文化修辞学破解符号学,以此来强调符号背后的意义。时尚修辞是巴特神话修辞和图像修辞的全面升华,在诸种修辞方式建构的时尚体系中,服饰符码在二元对立形成的矛盾空间中穿行,意指系统得以活跃,大众文化修辞的意义得以彰显。在时尚修辞形成的流动机制中,语言的张力成就了言语的自由,于修辞学的视域中,当代文化的赫拉克利特本质已昭然若揭。

作者简介:张爱红(1982—),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

道路独立与文化自主: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的基本要求

摘要:现代化道路的独立选择与持续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需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来支撑。这不仅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的基本经验,也是蕴含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从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道路独立与文化自主是确保现代化成功转型并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从当代中国语境来说,坚持道路独立与文化自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和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充分表达。

作者简介:王增福(1982—),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开辟了全新的世界统一性原则。此前,自苏格拉底以降的古希腊至康德、黑格尔,西方哲学的世界统一性法则是主观统一性。与以往全部哲学的世界统一性法则根本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法则是世界本身的辩证统一。在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世界是被纳入到人的认识、实践(否定)中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来自于人与给定存在结成的否定之否定关系。人对给定存在的否定,构成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过程的世界,在时间中展开,世界的辩证存在即世界的统一性本身。

作者简介:王清涛(1966—),男,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家族信托财产的法律价值及规制

摘要:家族财产信托,是我国信托业新发展的重要领域。规范家族信托财产制度,是信托业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契机。认知家族信托财产的法律属性,把握家族财产信托的信契性、家族性、用益性和传承性,是规范家族信托财产制度的核心。家族信托财产的法律价值集中体现出家业家产保障有据、家居家园合法延续、家誉家益信契维续和家族财产信托共益。构建家族财产信托法律制度,必须明晰家族信托财产范畴,规范家族信托财产经营管理制度,规制家族信托财产责任,制定家族信托财产名录,等等。

作者简介:刘云亮(1965—),男,海南定安人,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班固“山西出将”说

摘要:班固提出“山西出将”说,指明西汉“山西”多出将军。这是他以人文地理的观念阐论地理与产出将军之间的关系。为阐论此说,先厘清西汉山东、山西的地理范围,进而从经济、自然地理角度阐论“山西”的农业、经济发展之故;再从人文、历史地理方面论述此区域民风、多出将军之由,这亦与秦人在此区长期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论述秦人长时期与周、戎交杂的关系并形成尚武精神。

作者简介:杨兆贵(1971),男,福建漳浦人,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讽谏君主的箴文演变为百官恪守的戒条;从单纯的道德说教到务实性的从政经验介绍;针对范围由国家的高级官员扩大为包括书吏、杂役在内的地方胥吏。从内容上看,传统官箴的主要类型可分为道德说教型、从政经验型、帝王御制型、言行辑录型、公牍选编型、综汇融合型等六种类型。传统官箴文化从整体上讲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官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糟粕,但从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它体现着一定的合理内核和丰富的且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尤其是治国理政的智慧对现代官德建设依然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时晓红(196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社群氛围对顾客创新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社群自尊的调节作用

摘要:在线社群是企业获取创新动力的重要外部来源,故此社群运营主体激发社群成员创新动力的机理研究显得越来越加重要。运用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研究在线社群的支持性氛围和控制性氛围对社群成员顾客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实证检验相关假设,得出结论:支持性和控制性社群氛围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完全中介作用对顾客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成员的社群自尊能够调节内部人身份感知对顾客创新行为的影响。该结论为在线社群运营者区别性地运用两种社群氛围策略激发成员的内部人身份感知,进而促进顾客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策略建议,并充分说明塑造成员社群自尊对于顾客创新的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简介:朱瑾(197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

中小学乡村教师消极情绪体验的社会学分析

——以山东省域数据调查为例

摘要:中小学乡村教师群体中存在的消极情绪问题,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采用田野调研与大数据分析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社会学视角去分析研究山东省中小学乡村教师的消极情绪状态,深入探究影响其消极情绪的社会因素,即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地位、中观层面社会关系、微观层面个体社会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利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社会因素对乡村教师消极情绪的影响及关系。尝试构建乡村教师消极情绪社会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AMOS-21.0软件验证模型中的假设修正模型。根据模型结果提出改进策略,为乡村教师的情绪体验研究提供全新的分析向度,从而促进山东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傅海伦(1970—),男,山东曹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1986—),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心理发生视域下学习进阶机制的研究

摘要:学习进阶已成为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如何构建和阐释学生在某一学段的学习状况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研究。借助皮亚杰的心理发生理论构建起描述和解释学习进阶的模型,解决了对学习进阶设置的随意性和难以借鉴的问题。以初中原子物理概念体系的学习进阶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保证研究的严密性和可靠性,运用Rasch模型对测评工具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研究结果既提供了学生的与原子相关知识的数据,也证明了我们的解释方案的可行性。

作者简介:高嵩(197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

摘要:《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重要文献,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对《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宋代以前,学者对《孔子家语》的价值是持肯定态度的,《史记》三家注中就大量引用了《孔子家语》的内容,共计138次,或指出《史记》内容之来源、或对《史记》进行补苴、或对《史记》进行疏证、或指出与《史记》之异。这些材料对进一步研究《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和版本流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王其和(1976—),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文景之治与孟子仁政思想的汉初践行

——以汉文帝诏令对《孟子》的传承为例

摘要:汉代“文景之治”源于对黄老思想的践行,这一观点几为学界共识。然而系统梳理汉文帝诏令发现,其对《孟子》中记载的仁政思想却多有言及,并且这一特点贯穿了汉文帝整个执政时期,甚至官方对汉文帝一生功绩的定位也与《孟子》中的仁政记载若合符节。这表明汉文帝对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高度认可,“文景之治”或是汉初儒术治国的一次成功践行,而这次尝试的成功又成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先声。同时此说也可以合理解释,孟子学史上的诸多标志性事件在汉文帝时代的集中出现并非偶然,而恰恰是政治与学术互动的必然结果。这也提醒我们,对孟子“政治之学”的关注不应仅集中在学术层面,在汉代孟子学史的梳理过程中,统治阶层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态度和立场同样不容忽视。

作者简介:李华(1982),,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作家心态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

摘要:新时期以来,由于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中国诗人、作家的心态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从而开创了继“五四”之后又一繁荣兴盛的文学时代。但因类乎“集体无意识”的现实功利观的制约,许多诗人、作家的心态解放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跳出政治功利的藩篱,且存在自负自恋、随波逐流、襟怀局促之类缺陷。所有这些,仍在阻遏着诗人、作家们的创作活力,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成就与长足发展。

作者简介:杨守森(1955—),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小说论

摘要: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小说数量不多,其原因十分复杂,而最为主要的是作家们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但是,为数不多的工人题材作品依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宣扬实业救国、呼吁培养现代工人的社会改造小说;记录工人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小说;反映工人罢工抗争的政治小说;描写工人“幸福”生活以及揭示工人劣根性的文化批判小说。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部分作家在题材上的敏感性,与后来革命文学中的工人小说连成一线,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人小说的一脉传统。

作者简介:张全之(1966—),男,山东沂南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艺民俗学视野中的汪曾祺创作

摘要:汪曾祺通过对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游艺民俗的大规模书写,勾勒了一个完整的民间世界。民俗象征符号能够强化集体无意识,民俗礼仪庆典等则发挥提升人性、疏导情绪和规范情感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汪曾祺的民俗书写具有唤起群体认同和民族身份确认的力量。民俗以独特形态和内在逻辑影响到汪曾祺文学叙事的各个层面:或以民俗习得过程表现人物成长,或以民俗角色冲动构成人物行动动力,或以民俗纠葛组织故事情节,或以民俗元素充当结构纽带。汪曾祺的作品是中国近百年倚重民间文化的民族文化战略的结晶;他的民俗书写亦折射出儒释道文化精神,真正做到了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完整圆融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作者简介:翟文铖(1970—),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国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化”

——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理论为考察对象

摘要: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是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内化为其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化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80年代初期,以叙事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被看作小说叙事技巧,这是革新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需要;1980年代中期,以语言本体理论、符号诗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论,从小说文体理论建设层面推动了小说理论的发展;进入1990年代,叙事学在中国发生文化转向,深入民族叙事文化的深层,成为建构小说理论的重要一翼。1980年代以来,不是被动接受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而是以中国小说理论建设为根本目的,这是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内化的基本准则。

作者简介:周新民(1972—),男,湖北浠水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经典教育与大众文化融合的解释学路向

摘要:在大众文化流行时代,经典教育必然走向与大众文化融合之路。既要遵循经典作品的“真理性要求”,发挥其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力,又要适应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借以激发经典作品的生机与活力,这是经典教育与大众文化融合的解释学辩证结构。经典作品面向大众文化的开放,体现了意义解释的新方式和经典教育的新观念。“意志和心灵高远的旨趣”是判断经典作品改编和传播的价值尺度,经典教育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经典作品滋养心灵、启迪智慧、促进生命成长的影响力。偏离经典作品意义的“戏说”或“大话”,是一种庸俗化、畸形化的解读或传播方式,自然也就偏离了经典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史洁(1971—),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张曙光(1969—),男,山东平邑人,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组织治理的政策演变、成就与经验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组织政策先后经历了破旧立新、恢复探索、整顿规范、转型完善、变革创新五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深刻变革,在理论上实现了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话语体系的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在实践上法规制度逐步健全、治理体制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日益加强。回首这一过程,它带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与启示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社会组织治理的核心,坚持立足国情是社会组织治理的前提,坚持依法治理是社会组织治理的保障,坚持制度创新是社会组织治理的关键,依靠行政推动与放管结合是社会组织治理的重点。

作者简介:马德坤(1975—),男,山东单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庸小说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

摘要:20世纪90年代,金庸小说在日本登陆,很快风靡日本。翻译版权的唯一性,使得日译本翻译出版工作有条不紊。日本对金庸小说的学术研究,早于小说的翻译出版。翻译与学术研究交织在一起,迅速推动金庸小说在日本的传播。金庸小说在日本广为传播,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小说本身深厚的文学性,其小说中的宏大气质、刚柔并济等文学特点是日本剑豪小说所不具备的。“日本的金庸”和“中国的金庸”似乎发生了微妙变化,但无阻金庸小说在日本的热传。

作者简介:李光贞(196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傅统先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

摘要:傅统先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教育哲学学科重要奠基人。他主张运用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问题,他认为哲学是思想、教育是行为,两者是整个生活的两个方面。在追问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哲学的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教育哲学研究方法等过程中,奠基了以哲学研究教育问题的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范式。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对杜威学说、皮亚杰学说具有独到见解,为西方教育哲学中国化探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教育领域作出的卓越成绩,离不开其在求学和治学过程中坚定的以教育改造中国的教育理想、扎根于教育实践的行动,更离不开其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信念的支撑。

作者简介:张茂聪(1968),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董艳艳(1991—),女,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基于现实关系的虚拟学习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摘要:MOOC、混合式学习中如何促进学习者持续、深度参与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话题的互动,这将影响在线学习的质量。研究以WKC成功模型为原型,结合社会资本理论、满意度、社会认同理论,构建基于现实关系的虚拟学习社区参与机制的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模型中群体规范、社会认同感和期望对参与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信息系统质量、价值感知和满意感等通过社会认同感、期望、群体规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的参与行为。

作者简介:杨晓娟(197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

高校教师科研领导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基于2001—2017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样本总体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高校教师科研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教师特征、科研载体、基础研发投入等变量对高校教师科研领导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高校教师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对科研领导力的提升作用相对最大,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每增加10%,高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会增加6.96%;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基础研发投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次数每增加10%,高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增加2.53%1.55%1.17%

作者简介:赵迎(198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近代中国学界对亚当·斯密的纪念与评论

摘要:亚当·斯密对人类经济思想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其去世以后,人们经常在他的诞辰、去世和《国富论》出版的周年举行纪念活动。近代中国学界对斯密的纪念主要集中在1923年、1926年、1936年,通过报刊发文形式进行。其内容涉及斯密纪念的原因和意义、斯密的生平形象、斯密学说的思想来源和主要内容、斯密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斯密与马克思、斯密与中国的关系等,推进了中国学界对斯密及其学说的了解和认识。这些报道与评论承载着学界对斯密研究的记录,体现了学界的文化心态和社会政治诉求,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张登德(1973—),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数字政府建设中信息孤岛的成因及其治理

摘要:数字政府建设对于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在于数据,数据的生命在于共享。信息孤岛林立不仅提高了行政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成为目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信息孤岛的成因主要在于政府服务理念的缺失、部门利益的影响、共享机制的不完善和技术标准的制约。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破信息孤岛,需要真正树立服务理念,消除部门利益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落实数据共享责任。

作者简介:曲延春(1974—),男,山东武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语文词到法律表述词元的转化及争议词元界定研究

——一个词典学的视角

摘要:语文词是在全民语域中使用、有全民语言交际潜势的普通词语。语文词进入法律语域,在立法、司法语境中会被压制进法律专业语义因子或法律表述功能因子,转变为法律表述词元。由语文词转化为法律词元有三种途径。普通语文词进入法律框架情景做表述词元时,普遍存在普通经验义与法律专业规定之间的出入量,难以清晰界定其范畴边界,因其模糊性而产生争议性词元。以司法语境的争议词元——“枪支的界定为例,可用司法解释释义、法律词典释义、语文词典释义,搭建起由法律图式、百科图式、经验图式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界定模式,其要求包括:三个图式要综合使用;要树立法律图式在界定争议词元操作中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注意争议词元图式特征的发展性;语文词的释义要考虑各种专业应用场景。这最终可从词典学的角度为司法案件中的争议概念的处理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王东海(1971—),男,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振峰(1965—) ,男,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性·德性·法性

——数字艺术三大哲学元问题研究

摘要:感性、德性和法性是探究人类艺术现象的三大哲学元问题。在传统艺术格局中,感性与德性是最常为艺术家和哲学家沉思的基本问题。然而,数字艺术的创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建构的审美秩序。数字艺术较之传统文艺,能激发审美主体更多的感官型自由情感和沉浸型自由情感,但其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的能力较弱,由此引发了人类自由情感的量变与质变,也导致艺术德性开始从传统的精神陶冶和教化主导型嬗变为生理感官刺激型。数字艺术德性的历史性嬗变从根本上消解了德性固有的利他属性,突破了人类长期以来所构建的艺术伦理底线,也将传统艺术秩序下处在潜隐状态的艺术法性问题推向前台。构建基于价值论的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理念,是解决感性、德性、法性之间的内在冲突,重建当代艺术和谐秩序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马立新(1966—),男,山东章丘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党内政治文化的具象化与建设逻辑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复合概念,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文化,也不同于他国的政党政治文化,而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建设文化、改革文化、当代自我革命精神等的叠加体、复合体。从根本上看,党的性质、组织原则、组织体系等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主流与发展方向,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非党思想”影响,滋生出一些消极政治文化现象。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该以“弘扬和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纠正与克服各种消极政治文化现象”为主题,正视受各种不良思想侵蚀而滋生的十种消极政治现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是否有效地抵制与解决了各种庸俗腐朽的消极政治文化及其现象、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检验标准,走良性循环、增量式发展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路。

作者简介:刘红凛(1969—),男,山东泰安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性 

摘要: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治本之道,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固本培元、强基铸魂作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建设和思想武装,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党的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要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持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消除党内不良政治文化倾向,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同向发力, 严明党规党纪,使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制度化,以制度规范党员和干部言行。

作者简介:高继文(1964—),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周作人模仿鲁迅创作小说的失败

——从《狂人日记》到《真的疯人日记》

摘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成名之作,发表以后震动五四文坛,影响非常深远。《真的疯人日记》是周作人模仿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发表后几乎毫无反响。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对于我们研究周氏兄弟的作品风格,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充分说明经典的不可复制性。《真的疯人日记》是周作人小说创作的一次失败,从此,他全方位地转向了散文创作。

作者简介:张铁荣(1951— ),男,天津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反抗绝望”中的“正能量”

——鲁迅“出山”与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契合再探*

摘要:鲁迅“出山”参与五四运动,与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宣讲“超人”颇多相似之处。其中“反抗绝望”一点,之前已有很多论述。虽然“反抗绝望”因有“反抗”而非彻底消极,仍然未能说明尼采何以自称为盈溢的太阳。其实,鲁迅恐怕并非是消极被动地让人请出来的。尼采与鲁迅“隐居”十年,实际上都在积聚传统精神文化的“正能量”。鲁迅当初主张“复古”,后来发觉大家对“古”其实都不甚了解,于是设法通过实物去了解过去。所谓“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其实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的积极的“蜂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鲁迅对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并未被人理解和重视,与尼采一样,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孩子”或“新人”。

作者简介:张钊贻(1954—),男,澳籍华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与哲学探索学院客座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博士。

地母、故乡和生态忧思

——鲁迅的大地诗学论

摘要:鲁迅的作品为读者描绘了山川、原野、花草、动物的样貌和状态,他通过地母情怀的抒写和诗意返乡的观照,与大地建立了亲密的精神关系,他的创作是对大地野性之美的一种诗意呈现。鲁迅拥有丰盈而深刻的生态书写,这体现在他的维护林野的思想、对土地沙漠化的关切、对水资源匮乏的忧思、对生态平衡自然伦理的探讨等方面。鲁迅的自然审美观也显示了其独特性。任何与大地建立亲情的作家都是大地的赤子,鲁迅对大地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的诗意呈现正是一种大地诗学的敞开。

作者简介:王家平(1965—),男,浙江庆元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鲁迅的现代国民性建构

摘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建构是同步进行的。相对于《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更具有建设意义。鲁迅对现代国民性的建构,无疑受到了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照搬照套西方的理论,而是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运用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来解决中国存在已久的国民性问题。他将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国家意识结合起来,力图建构“尊个性”“张精神”的现代国民精神,达到张扬民族精神、拯救国家民族的最终目的。鲁迅的这种现代国民性建构虽然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却是中国建构现代国民性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鲁迅的“立人”思想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吕周聚(1962—),男,山东莱阳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艾德礼政府需求管理政策的初步形成(19451951

摘要:早在二战进行过程中,英国联合政府就已经接受了凯恩斯主义。联合政府1941年的财政预算以及1944年政府颁布“就业政策白皮书”标志着凯恩斯所宣扬的充分就业原则被政府所接受。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也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只是出于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所采取的手段经历了由经济计划到需求管理的转变过程。道尔顿任财政大臣时期主要采用了国有化、福利制度建设和经济计划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是一种“有计划的发展战略”。随后的克里普斯和盖茨克尔任职期间,虽也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年度计划,但更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更多采用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即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来实施间接调节。

作者简介:毛锐(1969—),男,浙江宁波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实践教学的理性

摘要:实践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重任,由于实践理性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实践教学认识的偏差,使得实践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言而不明的状态。促使学生丰富感性世界、掌握基本技能、增强实践判断和养成实践态度,既是实践教学的责任,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了规范实践教学的运行,提升实践教学的理性,需要构建观念模型、监控实施过程和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徐继存(1967—),男,山东沂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开放性、尽责性对大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预测: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摘要:以45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开放性、尽责性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测验考察了开放性、尽责性与大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大学生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和适宜性上存在性别差异,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开放性正向预测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适宜性和独创性;尽责性正向预测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和适宜性,但对独创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中介作用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开放性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适宜性/独创性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尽责性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流畅性/适宜性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作者简介:张景焕(1965—),女,辽宁建平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习近平的新时代人才观

摘要:以“辨贤”为中心的识才观、以“尚贤”为中心的爱才观、以“任贤”为中心的用才观、以“恕贤”为中心的容才观、以“引贤”为中心的聚才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重要内容。这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促进人才评价科学化、人才选拔制度化、人才开发规范化、人才激励多元化、人才保障法治化、人才聚集国际化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理论遵循。

作者简介:韩萌(1984—),女,山东肥城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应对

摘要:从现在世界范围来看,民粹主义思潮尤为活跃。这股思潮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持续深化,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领域都有所表现。以大众性和抗争性为特征的民粹主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内,突出表现为:打着民主的口号,构建“网络广场政治”;网络草根文化的建构以平民化和大众化为合法性来源;打着关心平民的旗号,主张不切实际的民生政策;出现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耦合现象。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当前中国民粹主义的实质,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以消解民粹主义的社会危害,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国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布成良(1963—),男,山东梁山人,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城乡协调发展视域下的资源要素流动问题研究: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效应

摘要:经济运行总是会表现在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上,城乡资源配置失衡是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审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路径通畅性、资源流动性、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和产业关联度、制度变迁是影响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基本因素。对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呈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变迁。构建合理的城乡资源配置秩序将是新常态下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作者简介:乔翠霞(1972) ,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媒介品牌视野下近代新闻纸发展探索

摘要:近代新闻纸探索涉及沟通中外与学习西方新知。相关命题关联标准化趋向下的新闻生产及传媒品牌的建构。近代新闻纸“达新知”涉及西学东渐语境,也关联传媒品牌盈利及其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由此探索近代新闻纸寻求富强的使命担当,以及经典传媒品牌在舆情向背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主体性发挥,从而在救亡或启蒙路径抉择中反省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王天根(1971—),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功能及其改进策略

摘要:影响因子是在引文分析的实践中产生的期刊评价创新成果,目前已成为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但是,其概念所涉及因素的模糊性与可变性决定了影响因子并非完美无缺。尽管相关指标的研制填补了一些不足与缺陷,影响因子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从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方面的影响力已有超出其特定功能之嫌,需要科学地界定影响因子在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地位和权重。

作者简介:马合成(1963—),男,山东莱西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编审。

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

摘要:近年高校美育工作逐步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美育理论研究与美育教学实践的探索都在不断逐步深化,值得予以肯定。同时,当前高校美育工作中存在的“名高位低”的客观情况不容乐观,其根源在于美育理念的偏差和美育实践环节的薄弱。高校美育工作依然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突出表现为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一是“何谓美育”,二是“美育何为”。前者是对高校美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阐释的偏差,诸如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的观点——学校只要开设绘画、舞蹈、歌唱等艺术门类课程就是完成美育,美育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教育,甚至出现对美育基本问题、基本原理研究边缘化倾向;后者是指高校美育存在形态问题,即美育与高校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厚专业教育而薄美育的状况。美育观念的偏差最终导致高校美育实践层面落实机制的不到位。因此,澄清当前美育理念的误区,突破美育工作薄弱的困境,强化美育实践落实机制的建设,就成为推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路径。

作者简介:杨杰(1966—),男,山东济南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诗史与命名:刘克庄“诗祖”论及其他

摘要:刘克庄是晚宋诗坛杰出的诗人和富有创见的诗论家。他运用诗作、诗话、诗选及序跋题记等形式,提出“诗祖”“派家”“家数”等一系列典范命名和诗学范畴,为宋诗的演进、宋代诗人的经典化作了重要的理论总结,形成自成体系的宋诗史观。与张戒《岁寒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扬唐抑宋的诗学倾向相比,刘克庄排除了狭隘的门户之见和“影响的焦虑”,提出宋代文学全面超越唐人的论断,对两宋诗坛主要诗人、不同风格和派别给予全面而客观的品鉴、阐释、评价,表现了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自觉的“本朝”文学史观,凸显了当代视野。

作者简介:陈元锋(1955—),男,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用绘画语言进行灵魂的剖析

——论裘沙、王伟君的《阿Q正传二百图》

摘要:裘沙、王伟君夫妇的《阿Q正传二百图》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研读中把握精神,从艺术中创造形象,以对鲁迅小说的理解精心地为小说人物造型。他们以炭笔素描展现雇农阿Q悲哀的人生,在光与影的映照中呈现连环画的沉郁风格,在夸张变形中凸显阿Q被欺凌的生活窘态,在同情怜悯中绘出阿Q的苦难和不幸,在沉思和反省中展露阿Q精神胜利法的弊端。对蒙克、珂勒惠支、杜米埃等西方艺术大师技法的吸收,对陈洪绶、陶元庆以及我国民间美术的借鉴,使该作品成为鲁迅小说《阿Q 正传》图像阐释的世纪压轴之作。

作者简介:杨剑龙(1952),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以来茅盾研究著作评析

摘要: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茅盾研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90年代的“下滑”,到2000年前后“跌入低谷”,新世纪20年依然“相对沉寂”。这种看法实则似是而非、轻率武断。通过详细梳理新世纪20年来的茅盾研究著作可以发现,茅盾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史料发掘、文献整理成绩斐然;普及读本、学术专著扎实推进;作品(包括翻译作品)、年鉴、书系、学术史的出版均有突破。这着实难能可贵,也值得总结和珍视。虽然它在学界的影响力减弱了,但这也许正是学术研究的常态回归。沉稳、持续的发展,证明了茅盾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而全面的自我总结和深刻的自我省思,也发现了其自身不足,从而找到创新和突破口。

作者简介:王卫平(1957—),男,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南方”的重构与先锋的续航

——兼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黄雀记》被认为是苏童的“标签”之作,续写着“香椿树街”写作母题与重构“南方”叙事美学。与其以往青春成长主题小说相比,时代的变化、转折与青春成长叙事的钮结,是理解小说的关键。“丢魂”与“捆绑”具有高度的象征化和丰富的隐喻色彩,丢魂和碎片化的社会现实,仿佛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的心理症候和时代精神肖像。在原有写作母题和叙事美学基础上,苏童完成自我克服和超越而继续提供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较为清晰的情节线和反线性因果逻辑关系的叙事并呈,作家继续摸索自我与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意象密集、诗意的代入、破译图像而生的画面感等,共同生成无可言说的小说质地;以及建基于人性复杂性和突破公共文学观之上的作家的“自我放逐”文学观,与自由的“小说王国”的构建——都标示着作家先锋续航的写作能力和《黄雀记》作为经典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作者简介:刘艳(1976—),女,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编审,博士。

论《江南三部曲》的失败叙事及其认知结构

摘要:《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在新世纪写作风格转变后的代表之作。作者回归传统叙事手法,以血缘与地缘为纽带,叙述了江南水乡一个家庭的百年历史。小说立足于对历史的思考,限制情节向“传奇”方向发展,在对众多人物的“性”“暴力”“疯癫”的显形叙事之下,采用隐性进程的叙事,将读者聚焦于他们理想实践的各种失败。小说中没有成功者,失败几乎成了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历史宿命,而其内容各不相同:张季元、陆秀米和谭功达虽然失败,但他们种种现代化的尝试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爱国之心的表达;王观澄、郭从年的理想实践虽然貌似成功,却最终走向理想本身的反面;谭端午陷入当代精神困境之中,却又以“拒绝跟随”的姿态,保持着微弱的理想之光。小说众多人物不同程度的失败既与他们对西方思想理解的不全面相关,也和他们对中国现实状况的不熟悉相关,其意义在于:当代精神价值的重建既依赖于知识分子对现实问题的切肤关怀,也依赖于他们对现代思想的全面了解。

作者简介:马治军(1965),男,河南渑池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

——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

摘要:在儒学经典阐释学的历史上,“汉学”与“宋学”分别代表两种阐释模式。前者坚持“章句训诂”之路,称为传注或注疏之学,以“我注六经”为己任;后者则坚持“发明本心”门径,名曰心性之学,以“学作圣人”为鹄的。在“宋学”系统中又有两种不同的阐释方式:一者以程朱为代表,主张从文本阐释而达于自我阐释,所谓“格物致知”;一者以陆王为代表,主张以自我阐释统摄文本阐释,所谓“致良知”。王阳明关于“自我阐释”有系统阐述,在突破传统儒学思维方式、张扬个体主体精神方面起到了划时代作用。

作者简介:李春青(1955—),男,北京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诠释学与作为本体论的文学阅读事件

摘要:哲学诠释学把阅读作为文学诠释活动的核心概念,把阅读活动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哲学诠释学影响下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以及阅读反应批评等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阅读理论的大合唱,并实现了文学阐释从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的理论转变。诠释学的阅读是一种理解者积极参与文学作品文本的主动行为和创造行为,诠释学的文学阅读和理解始终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经验,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发生在作为本体论事件的阅读和理解事件中。

作者简介:李建盛(1964—),男,湖南汝城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论纲

摘要: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炼更具标识性的概念范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表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加快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为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王立胜(1963—),男,山东莒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1985—),男,湖南石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中国革命的

实践经验与当代启示

摘要: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革命以新的组织形态、理论观点和政治实践的互动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无论在思想指导、组织载体,还是在道路遵循、价值指向方面,中国革命都与十月革命的政治逻辑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中国革命,以其独创性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和深刻的当代启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刻彰显着十月革命的当代价值与时代光辉。

作者简介:张士海(1975—),男,山东梁山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

及其完善和发展

——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的实践为视角

摘要:从香港回归之日起,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是“一国两制”方针法律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核心。“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从提出到付诸实践的经验升华和成就凝结。随着“一国两制”的深入实践,也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处理和应对这些新问题,维护特区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一国两制”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简介:魏淑君(1970—),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博士。

傅斯年与山东龙山文化研发关系述论

摘要: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山东龙山城子崖、日照两城镇等相继开展发掘。通过对这些遗址发掘所获古器物,尤其是出土的大量黑陶器的研究证实,黑陶器物所代表的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原西部以彩陶等器物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是中国上古时代两个独立的系统。傅斯年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东西两个系统,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两系统东西对峙,相争相灭,便形成了中国的三代史。山东龙山文化从中国上古文化源流上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同时为傅斯年研究中国上古史、构建夷夏东西学说理论提供了史实证据。

作者简介:马亮宽(1959—),男,山东菏泽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博士。

童年期儿童同情与同伴侵害: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

摘要:以93436年级儿童为被试,运用同情量表、应对策略问卷和多维同伴侵害量表进行测量,考察儿童同情的一般特征以及应对策略在儿童同情与同伴侵害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女生同情显著高于男生,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生同情发展相对稳定;(2)儿童同情显著负向预测外化策略;(3)儿童同情通过外化策略的中介间接作用于同伴侵害。这表明小学阶段,女生同情显著高于男生,同情通过外化策略的中介间接影响同伴侵害。

作者简介:董会芹(1971),女,山东沂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张文新(1962—),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与对策

——来自山东的实践经验

摘要:知识产权在促进、保护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制度供给。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国家重要战略工程,其实施对知识产权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探究知识产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从新旧动能转换对知识产权的新需求出发,探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知识产权作用的新理念,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提出完善知识产权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曲顺兰(1964—),女,山东栖霞人,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

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现状分析(19932019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对1993年至2019年我国语言产业领域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统计,从文献增长规律、研究机构分布、高被引作者、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语言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我国语言产业的研究经历了从长期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研究的主要机构是高等院校,核心研究者群体已基本形成,但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已形成语言经济学统帅下,语言资源、语言产业、商务英语、语言规划、语言服务、“一带一路”等为热点的研究圈。语言产业研究焦点内容包括:语言产业概念要素分析、产业定位、语言的价值及资源利用、地区案例分析、政策研究、个别业态分析和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简介:彭爽(197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地名发展、移民变迁与乡愁记忆传承

——基于山东省自然村地名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村名作为一种符号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以山东省自然村地名数据为依据,运用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地名发展、移民迁移与乡愁记忆传承的历史与现状。数据显示:姓氏和自然地理特征是村庄命名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时期的得名村庄数量呈“倒U型”分布,明朝得名的村庄数量最多;迁移村庄中跨省迁移村庄数量最多;村民主要来源于山东、山西、河北、云南、四川五省,来源于不同省份的村庄得名原因分化明显。在此基础上,探究移民迁移、地名发展与乡愁记忆传承的内在作用机制,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地名发展与乡愁记忆传承面临的新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愁记忆传承的建议。

作者简介:宋全成(1964—),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移民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文科学报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投稿须知 - 电子期刊 - 过刊目录 - 过刊浏览 - 论文反响 - 期刊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8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