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当前位置: 首页>>作者简介>>正文

2021年第3期目录、摘要、作者简介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9日 11:02

2021年第3期目录、摘要、作者简介

目录

01

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张志忠瞿秋白对革命文艺的重大贡献——百年中共与现代文艺建设研究之一

陈夫龙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0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张梦阳驱散迷雾 理解本意——写在《阿 Q 正传》发表100 周年之际

  问题、概念及意义建构:“民族形式论争再检讨

03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彭民权北宋诏令与文学制度的形成

温庆新日常生活式:《红楼梦》的现代阅读及当下启示

04

外国文学研究

王金娥艾米莉狄金森的内战诗歌研究

05

历史学研究

晋 文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的年代问题

汪诗明国内澳日准同盟关系研究述评

06

传播学研究

张 贝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舆论引导协同机制创新

07

语言学研究

董志翘颜氏宗杰 班氏功臣——颜师古《汉书注》对训诂学的贡献

08

法学研究

黄春燕法官量刑的自由裁量权与量刑公正的实现——兼论人工智能在量刑中的定位与边界

09

文化学研究

闫春新董仲舒的感应之及其应有之意

 

 

 

 

 

 

 

 

 

 

摘要及作者简介

瞿秋白对革命文艺的重大贡献——百年中共与现代文艺建设研究之一/张志忠

 

摘要:瞿秋白从事文艺工作是其终身爱好,在时间段落上远远超过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文艺领域的深湛造诣,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和继之而起的革命文艺运动作出的贡献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瞿秋白率先提出并反复阐释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迫切性,翻译介绍俄苏文学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艺理论论著,1930年代初期积极介入、指导左联的工作,并且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建立、革命文艺大众化、评价鲁迅的文学成就等问题的探讨研究及其个人大量的文艺创作和工作实践等方面,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和宝贵遗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全面总结瞿秋白对革命文艺的贡献,有助于更好地总结中共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瞿秋白;政治领袖与文学爱好;文化领导权;革命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

作者简介:张志忠(1953—),男,山西文水人,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荣聘教授,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与文艺大众化运动/陈夫龙

 

摘要:面对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盛行的热潮,作为革命家的瞿秋白着眼于特定时代需要和革命发展实际,对侠文化作出阶级分析,不仅揭示了武侠热的深层动因,指出武侠小说的社会危害,从思想倾向上对其进行无情批判和彻底否定,而且认识到新文学与旧文学争夺读者市场问题的严峻性及其任务的艰巨性,注重思想启蒙,唤醒民众起来抗争。同时,作为新文学作家,瞿秋白从文学本体论角度发现并肯定了武侠小说艺术形式上的长处,积极投身于文艺大众化运动,为反对武侠主义找到了一剂良方。在瞿秋白的批判视野中,反对武侠主义是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斗争任务之一,文艺大众化则是他审视和反思武侠小说的重要基点。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和文艺大众化思想对后世文学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其局限性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关键词:瞿秋白;侠文化批评;抗日救亡;文艺大众化运动;反对武侠主义

作者简介:陈夫龙(1975—),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驱散迷雾 理解本意——写在《阿 Q 正传》发表100 周年之际/张梦阳

 

摘要:《阿Q正传》已经发表100周年,它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而学界对鲁迅这部重要作品的本意仍处于探索中。驱散迷雾、理解本意成为鲁迅研究的核心难题。只有准确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才能从中得到启悟,开出反省的道路。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追鉴浮浅化和庸俗化对鲁迅本意的扭曲、庸俗阶级论对鲁迅本意的扭曲、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对鲁迅本意的扭曲和对《阿Q正传》反映农民革命性不够产生的误解这四个方面,探索理解鲁迅本意的路径,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鲁迅的本意在于以阿Q为精神反思的镜像,引导人们克服精神胜利法这种人类普通弱点和思维方式上的懵懂与歧误,学会正视现实,科学思考,从本能的人升华为自觉的人,实现立人的目标。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驱散迷雾;理解本意;精神反思

作者简介:张梦阳(1945—),男,山东临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问题、概念及意义建构:“民族形式论争再检讨/

 

摘要:民族形式论争是以文艺的方式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想象、叙述和表达。这次讨论是在民族化与现代化、旧形式与民族形式的矛盾关系中进行意义的建构,旨在民族化的路径上探索大众化的文艺发展新模式。民族形式命题把传统文艺资源引进文艺的内在结构,改变了我国文艺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党领导我国文艺实践的百年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最先发起了文艺民族形式的探讨和论争,这一论争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探索和尝试,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民族形式;传统文化;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慧(1984—),女,山东平邑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北宋诏令与文学制度的形成/彭民权

 

摘要:北宋时期,朝廷发布一系列与文学艺术相关的诏令,对北宋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其中,宋真宗、仁宗与徽宗甚至直接下达多道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对当时的文风直接进行干预。通过禁止某种内容的文学作品、拔擢某种类型的文臣、贬斥某种文风、科举选拔某类人才、规定教学内容、书籍审查等诸多举措,可以看出,北宋朝廷实际上一直坚持了某种文学制度。这种文学制度,在真宗、仁宗的诏令中即初步形成。

关键词:宋真宗;宋仁宗;诏令;文学制度

作者简介:彭民权(1980—),男,湖北监利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日常生活式:《红楼梦》的现代阅读及当下启示/温庆新

 

摘要:现代读者的《红楼梦》阅读缘起,含有教学需要、个人兴趣或时人评论而推及等多种。现代读者在多年阅读过程中将《红楼梦》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促使《红楼梦》成为其日常阅读的重要案头消遣品,形成了一种心灵共鸣式的阅读投射。这种心灵体悟促使现代读者希望通过阅读进入《红楼梦》文本,寻求将《红楼梦》文本世界与读者现实世界相联系的勾连点,意图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红楼梦》的角色。此举导致现代读者较为注意《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阅读效应,最终以类似研究的方式来品读《红楼梦》及其当下意义。

关键词:日常生活式;《红楼梦》;现代读者;阅读过程

作者简介:温庆新(1987—),男,福建泉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艾米莉狄金森的内战诗歌研究/王金娥

 

摘要:狄金森诗歌中的社会历史性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狄金森的隐逸生平更使美国内战对她的影响变得错综复杂。实际上,在表面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下,狄金森对社会、政治、历史事件的密切关注,与美国内战对其心理及创作产生的影响直接相关。狄金森的内战诗歌书写呈现为三重维度,第三维度是其内战诗歌的主体。狄金森内战诗歌的主要特色和贡献则是对作为创伤后遗症的痛苦这一情感体验的深入剖析和极致书写。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美国诗歌;内战诗歌;现代派;美国女性作家

作者简介:王金娥(197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的年代问题/晋 文

 

摘要: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根据相关历朔推算,原发掘简报认为,这批简牍的年代当在西汉中期,七年即长沙王刘庸七年。但从田租征收来看,按汉武帝早期推算的平均亩产量高达每亩四石,与卑湿贫国的长沙国面貌存在很大反差。就历朔推算而言,对七年的断代也有其他可能。走马楼简还存在年代跨越较久和档案的相互叠压现象。种种迹象表明,此簿纪年都不像汉武帝早期,而应当是西汉前期的文帝元年。走马楼西汉简的年代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长沙国;都乡七年;历朔;亩产量;西汉简

作者简介:晋文(1958—),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内澳日准同盟关系研究述评/汪诗明

 

摘要:二战后至今,澳日关系经历了戏剧性变化,即由战后初期的敌对国家关系发展成为今天的特殊战略伙伴关系或准同盟关系。澳日关系的衍变为国内学界观察和研究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澳日准同盟关系给予了期待之中的关注,涌现了一些有独特视角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围绕澳日准同盟关系构建的时间、动因、机制、影响以及前景来铺展。其中有些观点较为中肯,但也有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澳日准同盟关系仍在发展之中,需要学界予以持续关注。未来这一方面的研究需要把现状考察与史实梳理、宏观分析与微观透视、学理阐发与文本解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澳日关系;《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准同盟;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太战略

作者简介:汪诗明(1965—),男,安徽舒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舆论引导协同机制创新/张 贝

 

摘要:创新舆论引导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多元共治、多元协同的治理理念为研究当前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宏观层面的新视角。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视域,建议进一步创新舆论引导协同机制的实践路径,创新思维模式、明确协同方向,扩充管理空间、激发协同活力,理顺引导机制、畅通协同路径,建立多元共治的舆论引导协同机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舆论支持,打造坚实舆论阵地。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舆论引导;协同机制

作者简介:张贝(1986—),女,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

颜氏宗杰 班氏功臣——颜师古《汉书注》对训诂学的贡献/董志翘

 

摘要:数千年来,颜氏一族,薪火相传,名家辈出。唐代颜师古即为颜氏宗杰,一生著述宏富,其中《汉书注》《急就篇注》《匡谬正俗》三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奠定了他在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特别是因《汉书注》而被称为班氏功臣。《汉书注》在辨识字形、注重口语、谙熟语法、注音别义、引证旧籍等方面,为我国训诂学研究做出较大贡献。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训诂学

作者简介:董志翘(1950—),男,浙江嘉兴人,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研究所、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法官量刑的自由裁量权与量刑公正的实现——兼论人工智能在量刑中的定位与边界/黄春燕

 

摘要:量刑公正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是刑罚的统一性与刑罚的个别性的有机统一。量刑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应该避免恣意性裁量和机械性裁量两个极端。量刑思维的本质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决定了其不能独立完成量刑思维的全部过程,人工智能介入量刑的领域是有限度的,不能成为量刑活动的主导。实现人工智能与法官在量刑领域的深度融合,必须遵循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和量刑运行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量刑公正;自由裁量权;责任刑;预防刑;人工智能

作者简介:黄春燕(1975—),女,山东平原人,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法律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董仲舒的感应之及其应有之意/闫春新

 

摘要:作为两汉经学家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家经传诠释重要部分的汉儒天人感应理论,董仲舒等在建构时,将孔子师徒及思孟所阐发而充分体认的上天至善性信仰作为这一理论的思想前提,并将其纳入感应之中。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及同类相感理论、墨学的天志与明鬼思想、思孟学说等等,对意志之上天的至善进行了更为精致的分梳与论证。这一对意志上天至善性的论说与推证,使其成为感应之的应有之首义;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又将西周初的主要上天对的赏善罚恶的主宰之及其对人间的监临、掌控,降落为至晚两周以来渐起的上天与人世的互感相通的天人感应,因而,感应之的应有之二义,是更为精致化的上天与人世(圣王)间的互感相通义。人在周初天命王权思想中的相对被动的敬德受命,因董仲舒等强调的更大能动性而有所改观,尽管上天在这一思想中仍占主导地位、仍具主宰性。

关键词:感应之;天人感应;天之信仰及其理性化;互感相通;董仲舒

作者简介:闫春新(1971—),男,山东嘉祥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尼山学者,博士。

 

责任编辑:文科学报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投稿须知 - 电子期刊 - 过刊目录 - 过刊浏览 - 论文反响 - 期刊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8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