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当前位置: 首页>>作者简介>>正文

2021年第1期、第2期摘要及作者简介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14:58

 

2021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第二期摘要及作者简介

第一期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百年回溯与发展进路

 

摘要:建党百年历程即是百年党建传承。红船精神是锻铸百年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源;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历经三次伟大飞跃,即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推进面向2035年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须从领导维度(中心点)、思想维度(基本点)、政治维度(支撑点)和组织维度(立足点)实施强力锻铸。

作者简介:韩延明(1958—),男,山东肥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构的历史考察

 

摘要:构建学习制度是推进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对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开始探索学习制度的建立;抗日战争时期为保证学习运动的顺利开展,出台了系列文件,从学习组织、学习内容、经费保障、监督检查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学习制度的基本框架,保障了学习运动的有效推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斗争形势,大力推进党的学习时代化,为夺取全国政权做好干部准备工作。梳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学习制度的历史,对于加强和深化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张立梅(1972—),女,山东滨州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论苏区文艺工作中的俱乐部制度

 

摘要:苏区俱乐部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借鉴吸收早期工农运动中的俱乐部工作经验,在苏区军民俱乐部运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看,苏区俱乐部属于“干部制”半官方群团组织,主要采取主任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在功能特征上强调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教育和动员群众。党的组织领导、文艺大众化路线、因地制宜的工作策略,是苏区俱乐部制度建设及其文艺工作广泛开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后来的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李洪华(1971-),男,江西瑞昌人,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林震与刘世吾、韩常新精神性格新论

——重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兼及“十七年”文学的复杂性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王蒙笔下的林震与刘世吾、韩常新三个人物性格的不同内蕴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却相对忽视了其精神性格中无形的“血缘”联系。林震面对现实大胆干预的激情有着刘世吾青年时代的性格侧影,刘世吾精神性格上的成熟与敏锐是林震性格未来的发展趋向,韩常新对林震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指点迷津和批评帮助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在对厂长王清泉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出或过于激进或趋于保守或等待时机的个性特点。人物之间思想性格上的复杂关系是小说矛盾、惶惑叙事情感生成的主要诱因。对党的不同类型工作者思想性格多重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引发人们对“十七年”文学复杂性内涵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简介:曹书文(1964—),男,河南封丘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蛙》的未完成的“忏悔”

 

摘要:《蛙》中的姑姑创造并供奉泥塑娃娃的行为,属于“认罪”之后的“自我”赎罪方式,是缓解恐惧的一种自我安慰,与所谓的“忏悔”意识相去甚远。具有“忏悔”精神的不是作为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姑姑,而是提供忏悔契机的收信者杉谷义人和作为“受害者”的剧作家蝌蚪。蝌蚪在计划生育事件中发生的“无罪之罪”的层面上具有“忏悔”意识;但在后续的代孕事件中发生的“共同犯罪”的层面上,又显示出“罪恶”的再生和“忏悔”的未完成性。

作者简介:丛新强(1974) ,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莫言文学创作中的风景书写

 

摘要:与其他作家相比,莫言是能把风景、心景、声景有机结合起来的著名作家,其创作中的风景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观和情怀。在他的笔下不仅有原始野性的自然风景、惨败绝望的民生风景,还有神秘灵动的幻化风景,但这些风景都不是外在于创作主体的客观存在,而是蕴含了莫言20多年的故乡生活和童年体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不仅表明了莫言对民间文化立场的回归与坚守,还标志着莫言在写作风格和表现方式方面走向成熟。

作者简介:翟瑞青(1966—),女,山东莘县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博士。

 

 

李攀龙的结盟意识与文学权力复归郎署

 

摘要:李攀龙具有强烈的结盟意识,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自觉的主盟意识。在此意识支配下,他积极主动地聚集志同道合者,结盟立派,确立了其盟主地位。这主要是通过倡导、施行较前七子更狭隘、偏激的文学主张,以及推行更为严苛的行为规范来实现的。在加盟者的配合下,李攀龙此举引发了广泛的文学轰动效应,明代主流文风为之一变,前七子流失的文学权力,复归于郎署。深入系统地探讨李攀龙的结盟意识,不仅可以客观地体认明后期文学生态环境,还能为宏观上把握明后期文学发展演变提供一个相对别致的视角。

作者简介:薛泉(1969—),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恩格斯的矛盾观及当代意蕴

 

摘要:恩格斯的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唯物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的矛盾观深刻阐述了矛盾的理论定位、重要作用、形式表现、基本属性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内容丰富严整、逻辑清晰缜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立足崭新时代境域,重温闪耀着这位伟大革命导师辩证智慧的矛盾论述,内在把握和深入领会其核心要旨与本真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矛盾观、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以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化危为机,开创新局、夺取伟大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徐国亮(1963—),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世界历史理论开辟的世界统一性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辟了全新的世界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统一性原则就是无产阶级对世界的占有。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与宗教,其世界统一性法则都是主观统一性。与其相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统一性法则是人类生存世界本身的辩证统一,世界是因被纳入到人的实践(否定性)中生成的历史世界而统一。这种新的统一性有两个环节,一是资本逻辑主宰世界的全球化,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对世界的占有,二是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全球化中解放自我的斗争——共产主义,其本质是无产阶级对世界的占有。

作者简介:王清涛(1966—),男,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以场景红利为核心提升城市品质

 

摘要:城市品质是城市所具有的产生美的享受与愉悦的特质,品质提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芝加哥大学克拉克教授等所提出的场景理论,从消费角度将场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强调场景所包含的价值观对于人口聚集与城市魅力的意义。以场景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场景红利”概念,以场景红利刻画场景正向循环的内在逻辑。城市发展,不仅要构造场景,更要明确场景红利的生成、扩大与分享逻辑,这样才能使城市品质的提升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

作者简介:魏建(1969—),男,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始终受到如何统筹、融合传统与现代、多样与统一等问题的困扰,今天“美丽乡村”建设亦然。在此困境下,艺术设计凭借其跨学科、专业覆盖面广、对接乡村建设的直接性等优势,能够成为突破难题的有效手段,在遵循内生化、民主化和开放化原则下,可从提升乡村外部风貌、建筑空间环境、公共服务设计以及包装与营销推广等路径介入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董占军(1969—),男,内蒙古赤峰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被动中的抉择

——清政府同意中韩建交的原因探析

 

摘要:1900年中韩重建邦交是合力促成的结果,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韩两国各自需求的内在驱动。但就整体而论,韩国是中韩建交节奏的真正操控者,清政府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中韩建交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宣告了东方外交体制的寿终正寝,标志着国际公法在与宗藩体制的博弈中取得了完胜。

作者简介:张礼恒(1963—),男,山东安丘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

 

 

山东民俗与鲁剧创新

 

摘要:民俗与影视的关系非常密切。近年来,鲁剧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些成就与鲁剧创作者注重山东民俗的挖掘和呈现不无关系,表现在山东生产商贸民俗与厚重大气的题材选择;山东居住交通、饮食服饰、四时节令民俗与逼真细致的生活呈现;山东礼仪家庭、民间信仰民俗与多元的文化立场;山东方言、戏曲、歌舞民俗与原汁原味的视听再现。当然,鲁剧民俗呈现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俗事象未能构成真正意义的表现主体,在还原民俗和创新民俗的边界上存在偏差,传统民俗与抗日故事的结合有套路化的倾向,农村现实新民俗的表现不够充分等。山东民俗与鲁剧的创新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题材领域,强化叙事策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视听语言,用现实主义的原则提升民俗文化精神的新高度,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民俗文化。

作者简介:贺彩虹(1976—),女,山东阳谷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现状分析(20072019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对2007年至2019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统计,从文献增长规律、研究机构分布、高被引作者、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研究发文量呈现出先升后稳的趋势。尽管整体发文量较多,但尚未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说服力的核心作者群,合作情况也不甚乐观。目前,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等为热点的研究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焦点包括:传播内容研究、传播路径研究、传播有效性研究、传播机制研究以及传播受众群体研究。

作者简介:金晓艳( 1973),女,吉林敦化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跨文化传播的中外认知方式调适与对接

 

摘要:中国文化与外交政策的跨文化传播,能否被其他国家的受众正确解读,取决于中外认知方式之间能否成功地转换对接。中国式认知方式基于“天人合一、主客和合”的价值取向,突出“客体中心、背衬优先”。源于古希腊“人是度量万物的尺度”的欧美思想的“主客对立”价值取向,则强调“自我中心、目标优先”。中西价值取向塑造的不同认知方式深刻影响着各自文化表征的各个领域,导致民族心理、叙事方式、翻译解读等一系列跨文化差异,给两种语言的沟通和理解带来各种各样的障碍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科学地应对跨文化认知方式的差异带来的挑战,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中外认知方式对接,避免跨文化误解。

作者简介:陈忠(1964—),男,山东海阳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第二期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史性进步

——西方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

 

摘要:历史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其主要表现是:执政目标越来越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人民性;执政理念越来越求实,具有先进性;执政决策越来越尊重科学,具有科学性。取得这种历史性进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自觉拼搏的奋斗精神;具有中国历朝历代奋斗者共有的浓烈的社会公平正义感;具有自身历史生成的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正是这种有根有据的历史性进步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推动和改变了中国,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并在这种宏大改变中改变了自己。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世界,当今世界也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许庆朴(1942—) ,男,山东成武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确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因素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确定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在根据地、解放区的局部地区执政,发展到在中国大陆范围执政后,主导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其光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大的发展战略主要有:先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四个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两步走发展战略。每一发展战略的提出都有其时代背景、具体内涵,而从发展战略的演化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作者简介:李占才(1949—),男,安徽利辛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派文学中的百货公司空间叙事

摘要:现代历史时期,由于百货公司空间的生产,产生了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现代消费社会的观念形态,空间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由此,海派文学中的百货公司叙事也体现出丰富意涵:一是百货公司作为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呈现了社会各阶层的观念形态,丰富了作家的情感表达方式及都市体验;二是百货公司橱窗及柜台空间,成为展现阶层及政治冲突的书写手段;三是百货公司作为女性生存空间场域,成为展现性别文化及女性解放的最佳书写场所。

作者简介:刘永丽(1970—),女,山东烟台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启蒙视域下中国现代散文的理想生活文化建构

摘要:现代散文既是中国新文化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方式。它以其形式的短小灵活、内容的无限包容、表达的直接浅显等文体优势,与现代期刊报纸传媒迅速结合,构建了现代性时间概念、自然空间概念、社会文化空间、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形成现代理想的生活模式,传播着现代科学、民主等先进理念,具有都市工业化社会文化特征,呈现出中等社会(即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复杂的士、商、职业技术阶层)引领下层民众所认可的理想生活图景,反映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形成,在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并由此获得了现代散文的大众文化文类性质。

作者简介:冯鸽(1970—),女,陕西泾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新世纪以来的新移民小说发展刍议

摘要:新移民文学从诞生之日就具有跨域特质。新移民作家通过作品的发表、出版、评奖和影视改编等一系列的文学活动,事实上建构起了一个跨国社会场域。新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华人移民在生存状态上成为跨国华人,使得这一特质愈益显著。无论是作家本身的跨国环流状态,还是从双重边缘全面内转的文学生产,以及作品中的大量跨国华人形象的出现,都昭示着新移民文学创作上的新变。就小说而言,这突出表现在回归主题的嬗变、故乡叙事和历史叙事的嬗变,以及底层书写、生态书写、创伤书写和中产阶级话语的书写等主题的嬗变。新移民作家的创作既有群体的趋同性,又有内部的差异性,使得新移民文学的面貌极为复杂,而且仍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具有多种的生长可能,因此,对新移民文学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持续追踪和思考的课题。

作者简介:丰云(1968—),女,山东曲阜人,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百年中国对美国非裔戏剧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摘要:美国非裔戏剧是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戏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美国非裔戏剧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回溯并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美国非裔戏剧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梳理中国近百年的美国非裔戏剧研究,并结合美国非裔戏剧的美学特征、历史发展趋势、政治和文化背景可以发现,我国的美国非裔戏剧研究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新时代,我国的非裔戏剧研究唯有融入中国学者的视角,不断拓展我国美国非裔戏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裔戏剧研究的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王卓(1969),女,辽宁铁岭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双循环视角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摘要: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为样本,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验证双循环视域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研发、协同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均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但协同创新路径中技术改造占比较低,代替的是购买技术的直接应用;技术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闭塞,协同创新在自主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起到抑制作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有益于技术国内大循环,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具有驱动作用,消化吸收是技术引进促进产业创新的完全中介路径。上述研究对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王玉珠(1969—),女,山东聊城人,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我国古代国家专卖制度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肩负着重要的社会经济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在2020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有企业和国有部门更加成为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官营”“民营之争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古代的官营形式近似于我国当前的国有经营模式。因此,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古代专卖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同时阐述了我国古代国家实行专卖制度的目的、专卖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在对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古代专卖制度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挖掘二者的特性和共性,指出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对其弊端加以改革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作者简介:王永(1974—),男,山东临清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兴学弘教 恒于师道

——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在外部社会环境动荡、内部教育建制流变的情势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依然培育出众多女性精英,她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果卓著,而且对20世纪上半期的女性解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追究原因,其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其一,网罗众家、大师云集。通过国文科(部)主任陈中凡的热心延揽,为女高师打造了一支大师云集的师资队伍,汇聚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各派的一流学者。其二,思想自由、兼收并蓄。女高师教师在学术思想、政见党派、教育经历,以及知识结构和治学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分歧,营造了一种思想自由、多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其三,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各派学者对中国社会和学术发展的深沉关切、对女性解放和女性教育的特别关注,使表面的流变和分歧凝聚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姜丽静(1977—),女,山东博兴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基于高阶思维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摘要: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探究如何在提升研究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需求。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应立足于英语教学与高阶思维能力的结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与循环以及各种活动的创新设计,提高和强化研究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实现专业/行业领域内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以便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作者简介:杜新宇(1972—),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杨明海(1968—),男,山东招远人,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化的早期生成及特质

 

摘要: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的萌芽期约在10000年前。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农业在北方和南方都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需求,这一时期已有了发达的宗族制度。农业文明和宗族制度共同孕育了血缘宗族伦理,三者相互支撑,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进入西周后,周公立足孝道,制礼作乐,敬天倡德,超越了血缘宗族的狭隘范围,形成了周代礼乐文化。在此基础上,孔子的仁学立足孝悌,以修身为起点,将宗族伦理发展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确立了以个人道德内在自觉即内省为特点的修身之路,完成了上古文化哲学的突破和升华,从而为中国文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孟子等儒家后学的持续推进,以人伦和教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修身则为中国文化架设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作者简介:刘怀荣(1965—),男,山西岚县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统政治权力的历史反思及其现代性生成

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权力是建立在上帝”“”“天子等的授权而确立的合法性基础之上的绝对权力。尽管中国传统政治有对这种天然的绝对权力的反思,但是由于缺乏对其合法性追问而无法改变这种权力中心的极权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既为对中国传统政治权力的反思提供了条件,也使人们在多重维度的反思中推进着中国传统政治天然的绝对权力向现代契约的有限权力的现代性转换,这也预示着一种体现现代契约精神的有限权力的现代性生成。

作者简介:贾英健(1963—),男,山东金乡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文科学报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投稿须知 - 电子期刊 - 过刊目录 - 过刊浏览 - 论文反响 - 期刊介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8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