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
书在读我
——关于读书的“颠倒歌”
杨义(1946—),男,广东电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讲座教授。
两个口号·三份宣言·四条汉子
——鲁迅临终前的“愤懑”
陈漱渝(1941—),男,北京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鲁迅的信念系统与知识系统论
许祖华(1955—),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的奇文
杨迎平(1953—),女,湖北孝感人,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
《文艺时代》: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
戎琦(1946—),女,澳门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创新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杨守森(1955—),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留学生与马恩现实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以左翼文学活动时期为例
赵惠霞(196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中国近代文学上下限、分期的反思
孙之梅(1956—),山西太原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心与边缘之间:巴别尔小说价值辨析
王树福(1980— ),男,山东临沂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儒家美学“仁”范畴之存在论意义
李天道(1951—),四川彭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从审美的反思判断到政治的反思判断
——论利奥塔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扬弃
刘冠君(1982—),女,汉族,山东滕州人,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助理研究员,博士。
SOMA模型:自我调节领域的新进展
刘瑞光(1965—),女,山东聊城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九型人格类型相关研究
马锦华(1966—),女,河南商丘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教授。
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
高嵩(197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当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动力与基本取向
曾继耘(1967—),女,四川成都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周卫勇(1965—),男,山东昌乐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君子”、“小人”与“女子”辨析
张丰乾(1973—),男,甘肃古浪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2016年第2期
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周均平(1954—),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动物和儿童的行为与心理材料作为艺术起源材料怀疑论
高玉(1964—),男,湖北荆门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Diaspora”的汉译问题及流散诗学话语建构
杨中举(1966—),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论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之说的权力因素
王宗峰(1973—),男,安徽濉溪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一个人的话剧史
——马彦祥在1930年代
刘子凌(1983—),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
高继文(1964—),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动物和儿童的行为与心理材料作为艺术起源材料怀疑论
高玉(1964—),男,湖北荆门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Diaspora”的汉译问题及流散诗学话语建构
杨中举(1966—),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论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之说的权力因素
王宗峰(1973—),男,安徽濉溪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一个人的话剧史
——马彦祥在1930年代
刘子凌(1983—),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抗战语境下的民间、左翼与官方电影
邵瑜莲(1972—),女,山东成武人,浙江嘉兴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美学艺术与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论《楚庄王第一》在《春秋繁露》中的地位及作用
季桂起(1957—),男,河北南皮人,德州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区域差异研究
张宗斌(1965—),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静静(1987—),女,山东潍坊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博士研究生。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责任与使命
——基于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调研
王晓诚(1985—),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车丽娜(1979—),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孙宽宁(1971—),女,山东济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王新华(1970—),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继存(1967—),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王文静(1981—),女,山东荣成人,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求职目标清晰度对职业发展影响机制的追踪研究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
冯彩玲(1981—),女,山东青岛人,鲁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朝君臣对儒家华夷认同思想的汲引、发挥与运用
段锐超(1970—),男,山西临汾人,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博士。
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知
胡家祥(1953—),男,湖北阳新人,中南民族大学美学研究所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歇后语语义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动态特点
陈长书(1977—),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6年第3期
论“文学是情学”
殷国明(1956—),男,江苏常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塑造“地道的中国人”
——论《四世同堂》人物形象及老舍的小说美学
李钧(1969—),男,山东齐河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名人博物馆关系初论
——以郭沫若研究为例
张勇(1976—),男,山东枣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博士。
莫言文学创作自身原型探源
李晓燕(1973—),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现实主义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左派民族文学论中的功能
李大可(1966—),女,山东微山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构建完善的政治生态环链体系
——关于腐败问题的“恐惧生态学”探讨
刘京希(1959—),男,山东齐河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研究员。
现代民主制度所内含的三种知识利用机制
——兼论知识利用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苗永泉(1985—),男,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静穆之下:隐匿的狄奥尼索斯
——温克尔曼的《拉奥孔》
高艳萍(1978—),女,浙江宁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文革电影的乌托邦色彩
陈吉德(1968—),男,安徽凤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
品格教育ABC:理论与实践
李国祥( 1975—) ,男,甘肃天水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幼儿师范学校讲师; 曾继耘(1967—) ,女,四川成都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联邦戏剧计划研究
宋海燕(1979—),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
“母性”与“慈母心”
——多伊奇对“为人之母”心理发展的精神分析
王礼军(1989—),男,安徽六安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本禹(1964—),男,安徽肥西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试论市场经济中的善性与道德
何日生(1961—),男,台湾宜兰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台湾慈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
2016年第4期
以比照视野重探胡适的人本文学观
朱德发(1934—),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郭沫若《女神》的审美特色
吴辰(1988—),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博士。
论鲁迅与吾守尔的短篇小说讽刺艺术
——兼谈现代文人的“西游”及新疆作家对鲁迅的接受
凯丽比努尔·色提尼亚孜(1987—),女,新疆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继凯(1957- ),男,安徽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追忆逝去的北京
——民国时期北京的“梦华体”著述
季剑青(1979—),男,安徽肥东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
刘中富(1963—),男,山东临沂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干禄字书〉笺证》与罗振玉早期文字学思想
刘元春(1982—),男,山东蒙阴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再谈毛泽东大同观
——基于陶季邑先生商榷意见的新思考
李爱华(1953—),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试论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联合政府主张的革命性
段炼(1978—),男,陕西西安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的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
李浩然(1966—),男,内蒙古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略论虞翻易学
张涛(1961—),男,山东临清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梁启超“善变”的孔教观
孙清海(1978—),男,山东枣庄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讲师,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已经出站)。
TPP中的发展中国家
——对其加入动机和潜在利弊的考察
孔庆峰(1962—),男,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项目(1981—),男,安徽池州人,中国大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博士。
拜伦的拿破仑组诗
王化学(1953—),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研究
陈志光(1983—),男,山东淄博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2016年第5期
我国语文教育观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兼论历代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曹明海(1952—),男,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边界的偏移与固守
——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形式研究
陈若谷(1989—),女,新疆克拉玛依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底层的道德回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矿工形象解析
史修永(1977—),男,山东新泰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中国煤矿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论“五四”话剧戏剧冲突的内化
——以两部《孔雀东南飞》话剧为考察对象
林树帅(1985—),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朝鲜刊《刘宾客诗集》考述
——兼论刘禹锡诗集单行之事
查屏球(1960—),男,安徽铜陵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蒲宁:在悖论中成就伟大与深邃
李春林(1942—),男,河北玉田人,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分化
周棉(1956— ),男,江苏沭阳人,江苏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安作璋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卜宪群(1962—),男,安徽南陵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靳宝(1977—),男,内蒙古大德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柳诒徵的《春秋》学研究
孙旭红(1982—), 男,安徽庐江人,江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讲师,博士。
军事家亦须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
——以王翦、张良、韩信等为例
孟祥才(1940—),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张高华(1979—),女,山东烟台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论教育的人格分等及公平矫正
许双成(1974—),男,甘肃张掖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立昌(1956—),男,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合并抑或合作:抗战初期国共关于合作形式的话语论争
李永进(1988—),男,山东济南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当代电影画面色彩的伦理言说
苏月奂(1986—),女,山东莱西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