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
1980年代文学中神秘文化思潮的发展轨迹
樊星(195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内容的“残缺”与文学经典化生成
——以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为例
张炜炜(1977—),女,山东肥城人,齐鲁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现代生成
吴翔宇(1980—),男,湖南平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全唐文》初唐诏敕编年考辨
张超(1980—),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于慎行生平及其相关并称考述
范知欧(1978—),男,浙江三门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后。
现代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论要
王克奇(1953—),男,山东苍山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本居宣长对儒学思想的否定
史少博(1965—)女,山东德州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教训
徐稳(1970—),女,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
“剩余价值的流转”与“自由王国”
——《资本论》美学维度的重构及其意义
刘方喜(1966—),男,江苏扬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创业认知研究综述
李海垒(1981— ),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博士;张文新(1962— ),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智慧的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
谷传华(1974—),男,山东济南人,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
社会教育与教会学校的本土化
孙秀玲(1980—),女,山东曹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井田制与贡、助、彻
王希岩(1974—),男,山东莱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先秦时期齐地古国考论
——兼及齐文化之形成
吴庆(1982-),男,山东莱芜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淄博师专人文科学系讲师。
郝懿行《尔雅义疏》考论
王其和(1976—),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4年第2期
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陈炎(1957—),男,北京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副校长。
《文学评论》编年史稿(1957—1966)
王保生(1940—),男,江苏丹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委,原副主编。
论现代评论派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
刘希云(1971-),女,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守正创新六十载,融通中西发心声
——专家学者眼中的李衍柱教授
赵勇(1963—),男,山西晋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美国发展对外贸易区的经验与启示
姜作利(1956—),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如何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
——从“体改委”到“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李江宁(1959—),男,江苏扬州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研究员,山东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德华安顾人寿有限公司董事长。
桂馥与周永年交游考述
丁秀菊(1965-),女,山东平阴人,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编审,博士。
北魏汝南王元悦事迹及相关问题研究
杨龙(1981—),男,湖南安乡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吴庭艳下台与美国对越政策的转变
吴昊(1986—),男,辽宁锦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博士研究生。
父母文化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的关系
陈英敏(1972—),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武云鹏(1986—),男,山东宁津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峰强(1966—),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大学班级管理效力提升:困境、模式与路径
神彦飞(1965-),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副教授,博士;金绍荣(1980-),男,西南大学博士。
2014年第3期
近代学术转型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
张玉来(1963—),男,山东沂南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
张学军(1954—),男,山东阳谷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
——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
侯运华(1965-),男,河南上蔡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与创造性
许祖华(1955—),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鲁迅思想研究热点透视
崔云伟(1974—),男,山东邹平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刘增人(1942—),男,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
建立复量符号学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女,保加利亚裔法国人,巴黎第七大学语言学教授,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史忠义(1951—),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聊以充数的治学经验谈
杨义(1946—),男,广东电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讲座教授。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新加坡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金家新(1974—),男,安徽六安人,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吉登斯结构化社会学理论的道德教育意蕴
唐爱民(1968—),男,山东沂源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法王亨利四世宽严相济的安邦方略
郭冬梅(1980—),女,黑龙江阿城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民动员:1940-1982年
董经胜(1964—),男,山东青州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
季桂起(1957—),男,河北南皮人,德州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态文化: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
郑强(1962—),男,山东平邑人,齐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反本质主义美学及其问题
李建盛(1964—),男,湖南汝城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黑色幽默小说视阈中的战争书写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中心
景虹梅(1976—),女,山西吕梁人,山东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博士。
2014年第4期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
朱德发(1935—),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阿Q、“狂人”与彼列多诺夫
——鲁迅与索洛古勃比较研究之三
李春林(1942—),男,河北玉田人,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遗迹述论
——《西游记》对泰山文化的影响一例
杜贵晨(195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4年的黎氏文法新探
——纪念《新著国语文法》出版90周年
孙良明(1927—),男,河南安阳人,山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学前儿童说谎的一般特征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董会芹(1971—),女,山东沂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研究
——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幼儿教师为例
向海英(1963-),女,四川达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于教师领导视角的大学教学科研团队构建研究。
梁东荣(196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明永乐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海防
赵树国(1981—),男,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
城市户籍人口与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陈志光(1983—),男,山东淄博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仁且智:孔子圣人之道及其文化意蕴
万光军(1973—),男,山东新泰人,山东政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博士后,清华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民国时期武术的科学化变革
李文鸿(1981—),男,山东滨州人,齐鲁工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博士。
对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几个问题的质疑与考证
张新英(1979—),女,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2014年第5期
历史裂变与跨文化语境的形成
——关于中国20世纪学术思想变迁的反思与探究
殷国明(1956—),男,江苏常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平原精神:“内爆”的美学张力与厚重的艺术世界
——李登建散文创作论
房伟(1976—),男,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关于文学典型问题的当代思考
周波(1952—),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声玉振显品格,创新趋优呈高远
——学术史视野中的朱德发教授的学术成就
周海波(1958—),男,山东昌乐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闫晓昀(1982—),女,山东沂水人,青岛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现代传记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叙事诗
李丹(1968—),女,陕西礼泉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个重要问题
周向军(1952—),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高奇(1964—)男,山东章丘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与美国贸易保护的新路径
郭增栋(1974—),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李淑俊(1973—),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尼米兹与麦克阿瑟军事艺术比较研究
王宗涛(1979—),男,山东五莲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慕课视域下的幼儿园慕课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王冰(1956—),男,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大学生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混合性别刻板印象:来自IAT的证据
张庆(1981—),男,山东枣庄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王美芳(1966—),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精神分析情境的相互性
——关系精神分析的临床观点
丁飞(1988—),男,福建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本禹(1964—),男,安徽肥西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访谈类电视节目对话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探析
刘静敏(1962—),女,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现代化进程裹挟下的英雄成长叙事
——重读电视剧《士兵突击》
李宁(1989—),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4年第6期
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
林崇德(1941—),男,浙江宁波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型文学刊物《文聚》形式考述
李光荣(1958—),男,云南永胜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丧失精神家园的悲哀
——报人文学家杨杏园的悲剧心态及其时代内涵
韩立群(1935—),男,山东日照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化的盛宴
——论《檀香刑》的文化意蕴
王恒升(1965—),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抉择
高继文(1964—),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
丁鼎(1955—),男,山东莱西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父权缺失与李大钊现代思想的确立
李宗刚(1963—),男,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垄断国企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利益集团分析
王永(1972—),男,山东省临清市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居民长寿水平的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包玉香(1972—),女,汉族,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张养浩《三事忠告》的现代价值
仝晰纲(1962—),男,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
法、日两国大学校关系辨析及其比较
田山俊(1964—),男,山东冠县人,内蒙古大学中国地方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标准的著作权法保护问题探析
于连超(1985—),男,山东东平人,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
私人领域困境及其对当代文艺活动的影响
李红春(1975—),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