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5期
融通·再造·升华
——林非散文的精神向度
王兆胜(1963—),男,山东蓬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博士。
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修正
崔永杰(1954—),男,山东寿光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的内涵
——从本质形而上学、存在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看
李少兵(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如何追求文学的精神高度
——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张志忠(1953—),男,山西文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
吕周聚(1962—),男,山东莱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
龙慧萍(1973—),女,湖南祁阳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链接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
周波(1952—),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神创伤及其叙事
季广茂(1963—),山东泗水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的积极尝试
——论周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贡献
孙书文(1974—),男,山东兖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北宋文坛对“元和、长庆风格”之接受及其意义
陈元锋(1955—),男,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汉代《诗》学渊源新论
——孟子与汉代《诗》学渊源的地域性考察
李华(1982—),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李云泉(1962—),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汉和他的“海权论”
陈海宏(1951—),男,河南襄城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洲一体化与美国战后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兴衰
王仕英(1980—),女,山东滨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
推进社会良性运行跳出历史周期律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实践的宏观考察
张福记(1965—),男,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
杨道麟(1959—),男,湖北潜江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
文化对知觉及其神经机制的影响:来自文化神经科学的证据
刘将(1983—),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助理研究员,博士;葛鲁嘉(1956-),男,山东海阳人,吉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中村”治理的困局及其跨越
赵秀玲(1964—),女,山东蓬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马克思“自由个性”内涵的思考
王盛辉(1981—),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
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
——以《聊斋俚曲》为例
翟燕(1972—),女,山东淄川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外来语音系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的路径
李健(1975—), 女,山东济南人,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语言学系博士研究生。
2011年第6期
《蛙》:生命的文学奇葩
李衍柱(1933—),男,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化”中的“缝隙”
——从1950年代文学谈文学建制和文学转型
黄万华(1949—),男, 浙江上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主义”与中国现代散文
颜水生(1980—),男,湖南衡阳人,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王景科(1949— ),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轻灵”与“救世”
——孙犁与赵树理小说中的乌托邦精神
李国(1981—),男,山东日照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耿传明(1963—),男,山东菏泽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金瓶梅》饮食文化描写的当代解读
王平(1949—),男,山西祁县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试论南朝文人的艳情乐府诗
刘加夫(1969—),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援气入情,互补互化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情气关系辨析
解葳(1975—),女,山东金乡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宁学院中文系讲师。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校释辨正
周远斌(1969—),男,山东泗水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论中庸的现代性转化
——从中庸和现代方法论相结合生成的中论论起
许庆朴(1942—),男,山东成武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家亮(1973- ),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原则
马永庆(1957—),男,山东胶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列宁加强执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刘志明(1972—),男,湖南岳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列宁斯大林思想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
《论衡》虚词与《史记》虚词之比较研究
吴庆峰(1943—),男,江苏沸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加缪文学作品中的蔑视荒诞
马小朝(1954—),男,山西侯马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撒切尔政府的内城区政策分析
毛锐(1969—),男,浙江宁波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
山东山岳文化述略
秦永洲(1952—),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洋务派防灾救荒思想与实践述略
张高臣(1969—),男,山东平度人,山东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
宋代士大夫声伎之乐现象管窥
郭学信(1961—),男,山东招远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新维果茨基学派主导活动理论述评
潘庆玉(1971—),男,山东东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美国史教学全球化实现模式初探
曲升(1971—),男,山东莱州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
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共享
——新兴体系内国家的理性选择
李洁宇(1981—), 女, 山东菏泽人,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博士。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和前景
张恩煜(1981—),女,云南县昆明市人,美国西雅图大学国际研究系助理教授,博士。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
——兼评影片《山楂树之恋》
苗元华(1974— ),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