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目录
第一期
从“启蒙文学”到“民族文学”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架构的另一种解读 宋剑华(1)
《黑白李》与老舍小说的思想“风景”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再解读 逄增玉(12)
国际互助题材抗战小说的世界性意义诉求与民族历史认知 刘起林(24)
《歧路灯》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杜贵晨(36)
时尚修辞的自由
——修辞学视域中罗兰·巴特大众文化新论张爱红(44)
道路独立与文化自主: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的基本要求 王增福(55)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 王清涛(65)
家族信托财产的法律价值及规制 刘云亮(76)
论班固“山西出将”说 杨兆贵(85)
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时晓红(95)
社群氛围对顾客创新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社群自尊的调节作用 朱瑾(105)
中小学乡村教师消极情绪体验的社会学分析
——以山东省域数据调查为例 傅海伦、张丽(116)
心理发生视域下学习进阶机制的研究 高嵩(126)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 王其和(135)
文景之治与孟子仁政思想的汉初践行
——以汉文帝诏令对《孟子》的传承为例 李华(143)
第二期
作家心态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 杨守森(1)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小说论 张全之(10)
文艺民俗学视野中的汪曾祺创作 翟文铖(20)
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化”
——以19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理论为考察对象 周新民(33)
经典教育与大众文化融合的解释学路向 史洁、张曙光(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组织治理的政策演变、成就与经验启示 马德坤(50)
金庸小说在日本的翻译与传播 李光贞(61)
论傅统先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 张茂聪、董艳艳(79)
基于现实关系的虚拟学习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杨晓娟(92)
高校教师科研领导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赵迎(103)
近代中国学界对亚当·斯密的纪念与评论 张登德(113)
数字政府建设中信息孤岛的成因及其治理 曲延春(125)
语文词到法律表述词元的转化及争议词元界定研究
——一个词典学的视角 王东海、郑振峰(133)
感性·德性·法性
——数字艺术三大哲学元问题研究 马立新(145)
第三期
党内政治文化的具象化与建设逻辑 刘红凛(1)
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性 高继文(11)
周作人模仿鲁迅创作小说的失败
——从《狂人日记》到《真的疯人日记》 张铁荣(20)
“反抗绝望”中的“正能量”
——鲁迅“出山”与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契合再探 张钊贻(30)
地母、故乡和生态忧思
——鲁迅的大地诗学论王家平(37)
论鲁迅的现代国民性建构 吕周聚(46)
论艾德礼政府需求管理政策的初步形成(1945—1951) 毛锐(55)
实践教学的理性 徐继存(64)
开放性、尽责性对大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预测: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张景焕(72)
论习近平的新时代人才观 韩萌(82)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应对 布成良(90)
城乡协调发展视域下的资源要素流动问题研究:从微观机理到宏观效应 乔翠霞(99)
媒介品牌视野下近代新闻纸发展探索 王天根(108)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功能及其改进策略 马合成(118)
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 杨杰(127)
诗史与命名:刘克庄“诗祖”论及其他 陈元锋(141)
第四期
用绘画语言进行灵魂的剖析
——论裘沙、王伟君的《阿Q正传二百图》 杨剑龙(1)
新世纪以来茅盾研究著作评析 王卫平(12)
“南方”的重构与先锋的续航
——兼论苏童《黄雀记》的文学史意义刘艳(25)
论《江南三部曲》的失败叙事及其认知结构 马治军(39)
□文艺学研究
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
——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 李春青(48)
诠释学与作为本体论的文学阅读事件 李建盛(6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论纲 王立胜、周丹(70)
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与当代启示 张士海(78)
“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及其完善和发展
——以“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的实践为视角 魏淑君(88)
傅斯年与山东龙山文化研发关系述论 马亮宽(97)
童年期儿童同情与同伴侵害:应对策略的中介效应 董会芹、张文新(108)
知识产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与对策
——来自山东的实践经验 曲顺兰(119)
□语言学研究
我国语言产业研究现状分析(1993—2019)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彭爽(129)
□社会学研究
地名发展、移民变迁与乡愁记忆传承
——基于山东省自然村地名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全成(143)
第五期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期“写实”的限度
——以作家叶圣陶小说创作为例 杨洪承(1)
中国现代文体学视野中的“型类的混杂” 周海波(14)
《野草》的主体性和矛盾性
——1940至1950年代有关鲁迅思想理解的分歧之一 袁盛勇(25)
现代文学红色经典的知识社会学考释 王寰鹏(36)
强制阐释、公共阐释与中国阐释学的创造性建构 傅永军(48)
20世纪西方文本理论的三次转向与意义生成 付昌玲(65)
语言产业经济学:学科构建与发展趋向 李艳(76)
数据时代与语言产业 李宇明(87)
我国非通用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董希骁(99)
电子银行、金融便捷及家庭消费
——基于异质性消费者的角度 臧旭恒、董婧璇(107)
卫道、救时与应时:晚清湖湘理学的学术特色与价值研究 张晨怡(125)
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 冯永刚(135)
国防电影:困境中的艰难突围
——以电影《壮志凌云》为例 张新英(145)
第六期
南社与新文化运动
——以《民国日报·觉悟》为中心的考察 史建国(1)
赵树理作品中的“算账书写”与“经济观念” 刘卫国(14)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译作再版梳考 张勇(2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诠释学研究路向刍议
——基于“恩格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阐析 王盛辉(36)
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丁燕(5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特质 卜建华(62)
习近平关于国际投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张宗斌、朱燕(70)
我国家庭内部健康保障配置的特征
——基于寿险公司短期健康保单数据的分析 毕泗锋、孙秀清(83)
新时代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路径探赜
——基于唐朝文化的历史考察 杨威(98)
近代国学倡导者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与探索 曾光光(108)
中华传统政治智慧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启示 孙书文(118)
黄河与道情戏之关系研究
——以山东省为中心的探讨 周爱华(134)
电影的边界与影像文化的复合图景 陈晓云(143)